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引领教师教育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3-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是新时代师范院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教育追求的当为之举。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精准把握学情、强化技术融入、整合育人资源和开展就业指导等方式培育时代新人,推动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

    精准把握学生情况

    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人才培养的起点,务求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聚焦于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精准把握学生学习动态和心理结构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为此,学院将把握学情特征作为重要工作,注重从日常生活交流、课堂学习情况和学生思想动态等方面了解与掌握学生情况。

    学院通过匿名问卷、院长意见箱、学习情况交流座谈会、微信意见反馈平台等方式,收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以及相应的改进意见等信息,归类整理,向相关职能部门转达学生心声,并通过电子邮件、短信和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学生。与此同时,学情特征信息也会被及时纳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议程,作为优化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依据。通过精准把握学生情况,学院得以动态科学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回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诉求,并赢得学生的一致好评。

    强化信息技术融入

    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学院敏锐觉察到信息素养是未来师范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尤其注重在日常教育教学、课程开设、讲座开展和“互联网+教育”竞赛等教育实践中加强信息技术理论与技术的融入,营造信息化育人环境,强化信息化素养教育。学院鼓励教师精琢课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课堂知识呈现与解读形式,发挥新技术的优势,不断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智能化水平。

    学院组织具备相应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面向学生开设信息化教学类专业课程,并从信息科学学院聘请技术指导教师,解答师生在信息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切实有力地帮助学生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学院还定期邀请校外从事信息化教学的教研员、一线教师和高校专家到校开展讲座,面对面讲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其局限性,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育人价值和实践方向。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信息化教学水平,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教育”大学生竞赛等各类赛事,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锤炼学生的信息素养。

    整合区域教育资源

    发挥多元资源育人合力

    学院充分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发挥高校与区域协同育人的合力。学院扎根地方,注重从地区风土人情、自然景观、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等丰富资源中提炼具有育人价值的课程要素,并将此类资源融入校本教材编写、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践等教育教学活动,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奉献青春的内在精神动力。

    学院积极联动社会企业行业和社区等育人主体,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和社区志愿服务的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各方在场地、设备和人员等方面的优势,构建高等院校与区域社会协同育人的格局。通过与行业企业签订校企协同育人协议,共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和创建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学院构建了规模化和体系化的协同育人体系。此外,学院还主动对接国家、省级和兄弟院校的优质在线课程资源,通过购买、共享等方式拓展在线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定期分享其他院校开设的网络课程资讯,转发校内其他学院的优质网络课程链接,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服务和有力支持。

    开展创业就业指导

    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业就业工作,将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作为工作重点。为提升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学院定期邀请用人单位负责人来校交流,向学生讲解用人需求和薪资待遇等问题,解答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学院分年级、分专业向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包括就业政策解读、就业维权保障、就业择业观念、就业合同签订等各个方面,着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根据就读阶段的差异,学院面向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观念塑造和就业政策解读等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面向三年级四年级学生聚焦就业合同签订、就业维权保障等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与此同时,学院主动对接学校招生就业处,时刻关注网络发布的就业岗位信息等,务求第一时间将相关就业信息传达给学生,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保障。学院还专门选聘就业指导教师,就教育实习、创新创业、理性就业等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何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