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组织科研如何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3-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改革深水区

    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为高校如何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指明了方向。为探究有组织科研在高校落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之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联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清华大学相关学者,面向多所高校的负责人、专家学者、科研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等开展调研,系统总结了当前制约高校推进有组织科研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和破题思路,以期引导高校科技创新更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科研治理体系需统筹布局

    科技创新贯穿于高校五大职能。被赋予“有组织科研”内涵的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一种需求导向的科研范式,这与当前高校科研人员多以自由探索为主的科研范式不尽相符。当高校统筹开展有组织科研时,其职能定位、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战略性视野等都需要作出系统性调整。这不仅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对高校领导的专业化水平、战略预判能力、需求把握能力、科技资源对接能力提出了挑战,甚至涉及高校办学职能和治理结构方面的变革。

    当前,不少高校还未建立完善的与有组织科研相适配的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结构。例如,大型项目通常涉及资源和政策协同等问题,而高校承担科技重大专项的团队一般落在二级学院,学院在全校范围内的协调力度十分有限。此外,有组织科研需要既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又具备组织管理能力的高水平专业化管理人才,尤其是要求科研管理者具备精准凝练战略需求提出的科学问题、开展项目布局、组织管理与评估的能力。

    为此,高校需要调整有组织科研的治理结构,强化顶层设计,确保在组织架构上能够支撑有组织科研需求。

    首先,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在推动有组织科研中的引领作用。建立健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的有组织科研协同创新机制的顶层设计。为高校明确适应兼顾学科、人才与有组织科研的职能定位提供战略引导。另外,在注重科研项目布局的同时,强化对战略性科研人才的培养。

    其次,建立校级层面的有组织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牵头,各学院院长、重要科研机构、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统筹规划学校有组织科研发展战略、有组织科研机构建设和资源配置。还可设立重大项目管理办公室,推动有组织科研的资源有效配置。

    再其次,在社会层面设立涵盖战略科学家、政府有关部门、行业领军企业、国际组织等人员的高校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多主体协同参与,能够为高校有组织科研提供有效指引。这些群体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能够精准把握重大科技需求定位和凝练重大科技问题。

    最后,在科研管理层面,要加强科研管理团队建设,提升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一是打破科研管理部门协同壁垒,提高有组织科研项目管理效能。二是加大对科研管理人员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地位,尊重和认可科研管理人员的劳动,改革科研管理人员评价体系,激发相关人才的积极性。三是注重科研管理团队能力建设,打造服务能力强、专业化水平高、战略眼光远的优质管理团队。

科研供需对接需精准匹配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面向战略需求的问题凝练机制不健全、学科设置与产业联动薄弱等问题,无法满足有组织科研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要求。

    首先,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面向战略需求的问题凝练机制。一直以来,高校专注于人才培养、自由探索式基础研究、基础学科理论研究等职能,缺乏对接国家战略、产业应用、企业技术等需求的完善机制,也缺乏从中凝练科学问题的机制和专业化队伍。

    其次,高校一级学科结构颗粒度过细,学科与产业联动薄弱。我国高校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划分较细。相比而言,世界科技强国的学科划分更具包容性,与社会经济需求高度关联。从产业匹配度看,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总体相匹配,但学科的设置、水平、口径等与产业发展还不能完全适配,无法完全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从前沿引领性看,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但受制于学科设置的水平和类型等因素,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仍然动力不足;从集聚融合性看,学科间的融合交叉、学科发展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已初显成效,但学科集群发展和集聚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

    此外,许多高校还存在面向产业需求对接动力不足的问题。基于场景驱动的产业需求是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的主要来源,是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核心抓手。一些高校对来自企业的横向科研项目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导致校企协同创新中供给侧动能不足。

    高校有组织科研需要着力破解科研方向与国家需求衔接不紧密的问题。

    一是完善有组织科研的问题凝练机制,基于自身优势学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面向战略需求的关键问题凝练方面,要完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重大科学问题征集、筛选、凝练、分解机制,充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全球性战略需求、区域发展战略需求、行业企业需求。在自上而下方面,可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联合第三方专业机构,根据各方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并分解为可执行的项目任务清单,再报相关部门最终审定。在自下而上方面,可由部分高校自发组织专业团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征集国家、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形成倾向开展科研项目清单,上报有关部门审定。

    二是依据产业创新链需求制定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应当站在综合全球前沿目标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度,建立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加大重点关键技术领域的科技人才培养。特别是,不仅要提高人才的专业化水平,更要注重强化人才的战略预判意识、需求把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为培养战略科学家打下基础。

    三是在对接不同主体战略需求方面,联合多主体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或平台。例如,可以通过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对接产业和科技需求,建立并完善基于高校、政府、企业等多方需求的对接平台。通过平台梳理出社会和企业层面需求,再进行归纳整理,并与相关政府部门对接,从而提升高校对接外部需求的水平。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技术需求,高校可以依托平台发布人才供给需求,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可以通过平台对接到银行。此外,高校还可以联合企业推出科研项目,并为企业投入科研活动提供一定优惠措施,引导企业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基础研究的重要主体。

科研协同机制需合纵连横

    自由探索、学科导向式的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架构无法适应有组织科研对体系化、协同化、跨学科发展的新要求。高校有组织科研需要着力破解跨学科、跨学院组建科研团队难的问题,特别是要注意建立并完善跨校、跨学科、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机制。

    一方面,当前高校科研组织模式中“单干户”较多,科研人员各自为战,尚未完善首席科学家制度,难以满足有组织科研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内部主要基于学科的资源配置方式导致优质资源分散于学科(学院),纵向条块分割,给学科交叉融合带来了难度。学科导向的纵向科研组织模式使得各院系组织之间逐渐形成交互的壁垒,在应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国家战略性重大问题时,难以集聚科技资源形成横向联合、攻坚克难的创新合力。

    因此,强化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筋骨”,需要加强高校规模化、高水平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建设。

    一是加强规模化、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有组织科研需要成规模的人才队伍,有时是成百上千,甚至上万。高校要主动构建多学科大型科研团队,从跨学科、跨行业视角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同时,在大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加强战略科学家培养,最终实现由战略科学家领导的高校有组织科研活动。可建立资源配置一体化机制,在重大人才计划、研究生招生计划、本科生推免名额等方面对有组织科研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克服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弊端,打破传统以学院、学科为单位的科研组织体系。

    二是建立自上而下引导与自下而上申请相结合的统筹组织模式。有组织科研需要高校的组织模式从自下而上的自由式探索,转变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具有整体论思想的统筹组织模式,构建具有计划性、公益性、战略性的科研管理模式。

    三是根据有组织科研的任务类型建设有组织科研机构。应对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的组织模式主要包括成立专门机构、设立重大项目和建立动态实体等。高校可根据有组织科研的任务需求类型,选择多元化的组织模式。例如,可优先创建独立建制的实体有组织科研机构,其完全独立于院系之外,且与传统学院平级,以确保有组织科研不受传统院系组织结构的限制,能够灵活地逾越学科界限,针对重大战略问题、前沿问题、现实急迫问题开展有组织的研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