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际经验走好中国教育强国之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3-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两会策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系列评论之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既指“一国教育发展水平高、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全球竞争力”,又有“通过教育助力国家发展,使国家更加强大”的含义。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与政策趋势,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抓住关键历史契机,充分发挥教育对国家发展的先导性作用。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教育改革的呼声高涨。1958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提出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国防教育法》大大提升了美国的教育质量,为后来美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领先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无独有偶,上世纪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让芬兰经济严重受挫,在世界各国普遍削减教育经费的同时,芬兰却将没有活力的国企卖掉,将所得投入高校科研。经过数十年的打磨,终于造就了后来的诺基亚神话。除此之外,法、德等国家近年来国内教育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5%左右。如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秩序深度调整。抓住这一关键历史契机,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对我国下一阶段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作用。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高度重视知识的价值,强化科学技术教育。尽管世界各国都重视能力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本身退出了历史舞台。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史一再表明,忽视知识教育必将付出代价。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为消除进步主义造成学生知识水平下降、基本技能不足的不良后果,同时纠正20世纪60年代教材难度过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倾向,美国发起了“回到基础”的教育运动。知识在当今世界的国家竞争中至关重要,要“把知识带回来”,“让知识活起来”,特别是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在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谁注重科学技术教育,谁抓住了科技先机,谁就拥有了优势。

    坚持对外开放,持续提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能力。教育强国不仅表现在一国内部强劲的生命力和发展力,同时表现在对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上。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在国际教育社群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是判断一国教育实力强弱的重要依据。日本从二战后就尤其重视对外教育援助,推广宣传日本教育的优点长处,重视做好与国际教育体系、国际公认教育标准接轨的工作,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参与到国际教育话语体系之中。这对提高日本教育的国际声望和全球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坚持对外开放是“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发展的先决性必要条件。

    坚持从本国的历史文化与现实需要出发,走适合自己的道路。众所周知,二战后德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之所以选择职业教育,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德国自工业革命以来积累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严谨的文化传统,这也是当时德国发展的相对优势。1969年,德国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为那些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不能继续进入大学学习的青年提供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机会,为德国战后经济的恢复培养了大批熟练劳动技术人才,同时有效解决了失业率上升等现实问题。换言之,德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因基于现实国情和文化传统而得到了社会认可。有鉴于此,我国的教育决策也要立足国内现实,从自身优势和文化传统出发,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大动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