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无人区”静心种好自己的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3-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两会专访

    强大的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

    如何打好基石?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看来,要选好人,选好问题,涵育创新生态,推动科研范式变革。“没有顶尖人才,就没有顶尖水平。没有科学问题,就没有科学进步。没有创新生态,就没有创新驱动。没有范式变革,就没有科技革命。”金力说。

    凝练关键科学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基础上,对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突出强调了基础研究和创新策源。我倍感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金力说。

    “真正的原始创新来自基础研究。”金力认为,基础研究可能催生重大技术和应用;应用研究中,往往会触发重大的科学问题突破,进而可能从不同应用范例中归纳共性规律。我国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根本上是起引领支撑作用的基础研究不足、核心科学问题没有解决。

    “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是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金力在调研中发现,有不少科研人员表示,判断一个问题是否为高质量科学问题存在困难,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对如何提出高质量科学问题缺少信心和经验。

    在金力看来,基础研究需要思考和发现,需要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的组织,需要长期稳定的支持。

    金力表示,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引导、激励和保障科研人员既有“从1看到0”的慧眼雄心,敢于立足科学的无尽前沿,善于在“无人区”“交叉点”静心种好自己的树,而不是光摘别人树上剩下的果子;也有“从0看到1”的远见卓识,善于把科技前沿与重大需求前景结合起来,善于从应用攻关中溯源真正科学问题,统筹基础原理突破和技术路线选择去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长周期、高风险、产出不确定是基础研究的固有特点。为此,金力建议,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主渠道功能,以选人、选好问题为导向,设立8—10年甚至更长周期的项目,支持有潜力的科研人员挑战长周期、高风险、颠覆性研究工作。

    合力造就“大师”

    基础研究的发展与竞争,归根到底靠高水平人才。大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如何厚植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的沃土?

    “一是让‘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保证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负责制落地见效。二是探索超常规、长链条、开放的未来顶尖人才培养模式,下探基础教育、上接高水平人才,把教育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融合起来,合力造就‘大师’而不是增加‘掐尖’焦虑。”金力建议。

    “原始创新需要科学家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要不遗余力打造引领、原创、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金力强调。

    以超前眼光加强超前部署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研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如何才能主动把握变局,勇担科技创新重任?

    去年11月,位于张江科学城的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项目顺利实现结构封顶。作为复旦大学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和一流大学的重大举措,该中心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汇聚优势力量,开展全链条、有组织科研,以“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微纳电子与量子国际创新中心、脑与类脑智能国际创新中心为核心,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金力介绍,去年复旦大学部署了算力跻身世界前列的超算集群,围绕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引领性需求,提升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关键能力。针对科学技术融合趋势和企业抢答“竞赛题”需求,学校与华为共建新工科融合创新中心,与头部企业共建AI for Science开源攻关平台,与一批骨干企业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

    “当前正处在科研范式变革重要时期,必须以超前眼光加强超前部署,大力推进工具软件迭代、方法算法革新、模型标准建构和高端仪器装备研制等基础性研究,建设大科学装置、大数据平台、检测分析平台等基础性设施。”金力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