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丽娟代表:优化教师人事制度 持续有效推进“双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3-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两会观点

    本报讯(记者 林焕新)“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双减’政策取得积极成效,广大教师更加注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家长与社会的普遍欢迎。”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对此予以积极评价。“双减”之后,特别是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优化教师人事制度,成为她今年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调研中,我感受到,教师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专业能力要求更高了,更加注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不少校长、教师反映,一线教师短缺问题凸显,教师在校工作时间普遍延长,工作强度明显增大,在专业发展、心理健康和兼顾家庭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庞丽娟指出,为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好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针对教师队伍面临的新挑战,应予以高度关注,主动优化教师人事制度,以更加健全完善的薪酬待遇、考核评价、职称评聘、用人机制等,为“双减”政策的持续有效推进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对此,庞丽娟提出三方面建议:

    第一,健全薪酬待遇制度,保障“双减”后教师待遇。一是指导各地抓紧研制出台配套的薪酬待遇保障政策举措,规定向教师发放适宜并具有一定激励性的绩效工资和津补贴,以彰显对教师劳动、付出的尊重。二是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以财政投入为主,专项用于保障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和相关人员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在尚未将课后服务经费纳入预算管理的情况下,可以设置课后服务专项经费,保障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待遇。三是健全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优化绩效工资方案。

    第二,完善考核评价与职称评审等制度,健全教师激励机制。一是健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察教师在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努力与成效,将教育教学质量、课后服务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分层与个性化作业设计能力、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等体现“双减”核心要义的多方面能力与绩效纳入指标体系。二是完善职称评审标准,将职称评定与考核评价结果密切挂钩。“双减”背景下的教师职称评审应更加聚焦教师的师德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在“双减”、课后服务工作中贡献突出的教师,增强教师职称评定的激励性。三是围绕“双减”实施中的表现与贡献情况,健全评优评先制度。在已有的各类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在“双减”政策下表现突出的教师。

    第三,改革教师管理体制,创新用人机制,多元有效扩充师资力量。一是积极改革教师管理体制,提升管理层级。依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筹考虑生师比与班师比,及时、适当核定增加教师编制,特别是要提升教师编制及其管理的统筹层级,由现有的区县为主提升为市级统筹,即由市级政府对市域内教师编制资源进行统筹配置、动态调整,充分盘活市域内编制资源。二是创新用人机制,积极探索并统筹使用各类用人方式。通过返聘方式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特别是科技类、文体类、艺术类等退休教师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合法规范地聘用校外机构的专业人员,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加入课后服务教师队伍。借鉴一些地区有益经验,充分用好“五老”资源助力课后服务和教育活动开展。还可积极用好多类具备优秀素养和资质的专业人员,包括非遗传承人、能工巧匠、优秀运动员、优秀志愿者等,为学生开展艺术、科技、体育、综合实践等课后服务提供指导。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