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 打造舞台精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3-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烟台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挖掘利用胶东地区丰富红色资源,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精心打造“热血胶东·红色育人”胶东红色文化研究、原创舞剧《地雷战》、胶东红色音乐师生传唱会等品牌,将“根植胶东红色育人文化”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舞蹈编导专业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课堂教学,开设山东三大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课程,提炼创新胶东红色革命故事,将精品舞剧搬上舞台,提高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舞台实践能力,促进专业教育与艺术实践相结合。

    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铸造舞台精品佳作

    由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师生共同参演的原创红色舞剧《地雷战》,于2021年7月4日在烟台胶东剧院公演。该剧从策划到公演,历时近两年。创作团队多次深入海阳当地考察采风,寻找历史资料和创作灵感,将家喻户晓的地雷战的故事首次以舞剧形式加以呈现,彰显了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学水平积累和专业实力。舞剧由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田露、山东民间舞专家张荫松担任总导演,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担任编剧,亢竹青担任作曲,崔晓东担任服装设计,学校还邀请海阳大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信和修建国、鞠进东等专家指导授课。全剧共分为“引信”“埋雷”“造雷”“爆雷”“烟火”五幕。舞剧中雷主任、石大爷、赵虎、玉兰等典型人物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精神,激励着新时代青年和学生。观众对于发生在胶东大地上的红色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被舞剧中人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地雷战作为中国抗战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作战方式之一,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在中国舞剧领域,尚且缺乏以其为题材而创作的作品。在此背景下,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承胶东红色文化,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在充分整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秧歌”的基础上,以海阳地雷战为故事主线,以民兵英雄人物形象为基础,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秧歌民间舞素材为动作语汇,用艺术手法加以凝练升华,生动展现了胶东人民在面对外强侵略时的民族大义和英勇斗志。

    舞剧《地雷战》在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学习强国”平台播出,得到广泛好评。这部舞剧让当代青年学生学习革命先辈前仆后继的英雄事迹,感悟伟大革命精神,成为地方高校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与此同时,参演学生由课堂走向舞台实践,从学生变成演员角色,在专业水平和舞台实践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这也为培养舞蹈人才和学科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

    聚焦地域舞蹈优势

    凝练非遗特色课程

    舞台精品佳作是学校教学成果日积月累的体现。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成立于2004年,始终坚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以人为本,质量至上”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高素质、重实践、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校有音乐学、舞蹈编导两个本科专业。舞蹈编导专业始建于2012年,同年招收本科生。多年来,本着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思路,注重强化基础教学:一是以艺术实践反哺教学、检验教学。学校原创的男子群舞《闯海人》、女子群舞《冰心的海》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原创红色舞剧《地雷战》入选山东省“百年征程 时代华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山东省优秀剧目展演;群舞《母亲的麦田》、独舞《刘胡兰》获第十五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一等奖;独舞《悠然情韵》和《云端上的日出》分别获山东省第七届、第八届高校音乐舞蹈专业师生基本功比赛二等奖。二是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学校发挥专业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先后受邀参加上海合作组织2018年青岛峰会、国际葡萄酒节开幕式等各种大型文艺晚会演出。

    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培养的毕业生陆续成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等高校硕士研究生,并任教于太原师范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歌舞团、烟台艺术学校、烟台市青少年宫等各大高校和文艺团体。2018年,学校与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3+1+1”项目);2019年,与韩国檀国大学音乐学院就研究生人才联合培养(“3+1+2”项目)事宜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探索,为学校培养高水平和多元化人才提供保障。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以舞蹈编导理论为主干学科,设有单双三人编舞技法、单双三人结构法、山东三大秧歌素材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群舞技法、中国古典舞基训、现代舞基训、舞剧结构法等。聚焦地域舞蹈资源优势,凝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课程。近年来,学校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纳入舞蹈编导专业课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梳理划分不同角色、不同风格的表演性组合,提升学生表现力,强化肢体训练。

    挖掘本土文化

    助力非遗传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积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艺术创作中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也是创造性转化过程中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音乐舞蹈学院作为艺术学院,竭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有理想、有信念、有本领、有担当的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和时代先锋。

    高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近年来,烟台地区大力推动本土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海阳当地每年正月十三的“祭海大典”、正月十五的“海阳秧歌节”等,老少皆舞,颇具看点。海阳大秧歌已有600多年历史,通过“舞、唱、演”的表演方式,成为当地老百姓节庆时节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让当代学生逐步学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将非遗元素引入课堂,提炼成教材,在校园大力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美育。从艺术的角度挖掘胶东红色文化题材,进行文艺创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成功创作转化艺术精品舞剧《地雷战》,使其成为烟台大学爱国主义教育特色品牌。学校致力于挖掘研究具有地域特色的胶东红色文化,组织教师每年深入民间采风,把握文化根脉,汲取养分,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艺术水平,努力培养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编创人才。(邓汤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