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体育美育项目 彰显专业师范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3-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四川师范大学作为首批入选“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全国20所高校之一,从2019年至今,在凉山州普格县夹铁镇中心校和瓦达洛小学积极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工作。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此为依托,发挥“非遗美育”及音乐学学科优势,助力凉山州乡村振兴。学院立足音乐教育师资人才培养,在音乐美育帮扶过程中,持续完善音乐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机制,强化音乐学专业师范性,形成音乐美育帮扶与美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师范专业建设特色。

    对口帮扶、顶岗支教

    学院深入推进“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制度+培养模式+教学评价”融合的“五位一体”培养体系建设,为造就一批卓越教师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组建“四力”人才班,即培养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当学校美育工作,具备教育教学力、音乐专业力、活动指导力、文化传承力的新时代音乐教师,进行顶岗支教。

    2019年前,凉山州普格县夹铁镇中心校和瓦达洛小学均未设立专职音乐教师岗位。2019年至今,学院持续派出音乐学专业教师及“四力”人才班的学生前往两所学校开展对口帮扶,面向全校开设常规音乐课,有效弥补当地音乐师资匮乏的短板;通过课后活动、第二课堂、社团等形式,组建太阳花合唱团、电子琴班、架子鼓兴趣班,2022年太阳花合唱团荣获普格县第十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合唱比赛一等奖,这些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演唱、演奏技能,拓展了课堂与教材之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当地学生的音乐素养。

    顶岗支教,有利于引导师范生了解乡村教育以及凉山州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状,掌握乡村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有利于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升;有利于建立高校、地方政府部门与帮扶学校“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开发校本教材及特色课程

    学院为贯彻《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将“非遗美育”课程群纳入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开展教、研、培、学“四点一线”的美育教育,发掘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发挥“非遗美育”在音乐师范生教育中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校美育传统优势及非遗教学科研成果,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升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强化美育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切实提高美育育人质量,创设具有情境性、活动性、体验性、应用性、综合性等特征的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通过横向关联互动、纵向进阶衔接,对课程进行全面、系统规划,开发极具当地特色的“四川曲艺之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鉴赏”等配套课程,致力于为帮扶学校定制音乐美育优质课程。采取线上送课、录课、走课、线下授课等方式完成所有课程的讲授,一方面促进音乐学院师生线上、线下教学及信息化能力的快速提升,另一方面推动了帮扶学校音乐美育课程的日常化、多样化及特色化,有利于培养当地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

    以赛提升学生能力

    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项目实施至今,音乐学院师范生通过“挑战杯”“互联网+”等学科竞赛及科研活动,将项目构想付诸教学实践,积极助力凉山州音乐美育实施。

    如2019年“音乐V课——为凉山乡村地区音乐教育赋能”获得大创重点项目立项;2020年“四川凉山摩梭民歌收集整理研究”获得大创项目立项;2021年“彝音V课——一种新型交互式体验课程”获第七届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022年“‘双减’背景下美育课程提供商”获得四川省大创项目立项;2023年“互联网+背景下的美育课程研究”获得四川省青少年美育研究中心项目立项。通过比赛,凝练了学校美育帮扶成果,提升了师范生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创的能力。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1年10月,学院在普格县夹铁镇中心校举办“歌声中的美育浸润——太阳花合唱团音乐会”,演唱了12首有当地特色的少儿歌曲。2022年12月,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四川曲艺之美,通过音乐学院师生结合所学、所获进行的讲解与展示以及学生对四川曲艺音乐的了解与感受,如四川清音、四川竹琴、四川车灯的源流、表演程式、演唱特点、唱段赏析等,有助于学生了解本民族音乐及传统非遗技艺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近年来通过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将音乐学科师范性特点应用于凉山民族地区的乡村教育振兴,通过对口帮扶,强化音乐学专业师生的师范理念与师范技能,突出学院办学特色,提供强有力的教学实践成果支撑,有力助推凉山州美育发展。

    (谭春艳 李亚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