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的成长
编者按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好老师专刊一直致力于服务教师成长、为广大教师研究与发现有效的成长路径。“新教育实验”从2000年发起至今已有23年,围绕教师发展进行了体系化的探索。本期好老师专刊对“新教育实验”在教师成长中的探索进行深度聚焦,希望这些教师成长故事能为您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2023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收到了众多记者的采访邀请,其中近一半问题与“教师”有关。
推动教师的发展,是朱永新20余年来的执着追求。2022年9月28日,朱永新荣获2022年“一丹教育发展奖”,该奖项便是表彰其在推动教师发展方面的贡献。
2000年,朱永新发起“新教育实验”,并在全国推广。经过20多年深耕,“新教育实验”惠及全国8300多所学校、50多万名教师及800多万名学生,其中超过半数来自农村及偏远地区。而这项实验,始终把“促进教师成长”作为关键所在。
朱永新说:“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最基础的力量。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就成为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研发,课程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教师的实践,理想课堂就成为水中之月。”
教师成长问题,一直是世界教育的一个核心痛点。如何激发教师内驱力?如何让教师幸福成长?如何让一线教师喜爱并掌握教育理论?这些问题,可以在一些“新教育实验”教师的故事里找到答案。“往往,他们的眼里是有光的,脸上是有笑容的,专业成长的脚步是笃定的,他们的学生也是快乐的。”有人这样形容参与“新教育实验”的教师。
在“新教育实验”看来,“促进教师成长”只注重专业发展是不够的,还应重视职业认同。“新教育实验”提出了“一体两翼”教师成长理论,认为“教师成长=专业发展+职业认同”,以“三专”(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能力促进专业发展,以生命叙事促进职业认同。专业发展与职业认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新教育实验”,在推动教师成长的探索中发生了哪些故事?
“新教育实验”给教师带来了什么?
“给教师有迹可循的成长路径,让教师的成长清晰可见。”朱永新说,“这是‘新教育实验’一直以来的追求。”
当内驱力被点燃
郭明晓至今记得她与“新教育实验”的第一次相遇。那是2008年的一场“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活动,常丽华老师展示了她的新教育古诗词晨诵课程。优雅的吟诵、美好的诗句,激情的老师、热切的学生……诗情画意与孩子们的生命交织在一起,散发出动人的光芒。
代表学校去参加教研活动的郭明晓,感受到了课堂的勃勃生机。这种“生命力”,吸引着她走进了“新教育实验”。她发现,这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生命舒展的天地。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朱永新的核心理念,也是“新教育实验”的理想与追求。
“教育当然应该面对未来,但是,教育本身就是生活,也应该关照当下,让所有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都感到幸福。”朱永新这样阐释“幸福”的意义。
“‘完整’则指向人格、心灵、生命的成长,而不仅是关注分数。”朱永新说。
当时已经50岁的郭明晓,任教于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所知名小学,是有将近30年教龄的语文骨干教师,她觉察到“新教育实验”的不同:“过去的课堂,成绩导向性很强,师生的生命价值没有被很好地关照。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以这样的目标设计学生的校园生活、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和教师的生命都可以被更好地尊重。”
“新教育实验”不仅有着理想主义的色彩,也有着明确、可操作的路径和方法,这让郭明晓快速投入其中。“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幸福地教。”她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燃起了改变与再成长的愿望。
其实,邂逅“新教育实验”之后,“被照亮”的不仅郭明晓一个人。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东桥镇中心小学教师张秀明,扎根乡村20余年。因为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她接触到“新教育实验”,便开始大量阅读与写作。“‘新教育实验’改变了很多像我一样的农村教师的命运。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愿意尝试,就会得到很多学习的机会;只要愿意努力,就会不断被看见。”虽然地处较为偏远的农村,但她带的班级获评“2016年全国新教育实验十佳完美教室”。“‘新教育实验’让我找到了存在感、价值感、尊严感,让我觉得当一个农村教师是如此幸福。”张秀明说。
“一大批农村教师被激励,是‘新教育实验’对中国教育的重大贡献。”在美国波士顿麻州大学终身教授严文藩看来,扎根基层,对农村等不发达地区教育的关注,正是“新教育实验”赢得“一丹教育发展奖”评委们青睐的原因之一。
有人曾经问朱永新,教师职业那么辛苦,但在很多参与“新教育实验”的教师脸上却看不到倦怠感,仿佛身体里有一个“永动机”,这是为什么?“珍视教师的价值,是‘新教育实验’的起点,但这种珍视从不是单纯给予,更多的是内驱力的点燃。职业认同,是教师成长重要的内在动力。”朱永新说。
其实,很多教师在走上职业道路之初,对这份职业是充满着理想与憧憬的,但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容易深陷细碎的教育工作,难以看到自身的价值。因此,职业认同需要被不断激活与续力。
“榜样引领和生命叙事”,是“新教育实验”加深职业认同的秘诀。
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教师孙静走进“新教育实验”后,深深受到了名师的影响。“2009年,我刚满30岁,已经是中学高级教师了,职称到了顶,对怎么进一步发展比较迷茫。”孙静说,“接触了‘新教育实验’后,我经常被名师们在课堂上的激情澎湃和他们陶醉于教师职业的生命状态所感染,我找到了生命的榜样。”
生命叙事则让教师体验了更丰沛的生命感。
在新教育人看来:每个教师的生命都是一个故事,他既是故事的主人公,又是故事的作者。作为教师,能否把自己的生命写成一部伟大的传奇,取决于他是否真正用心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
“新教育实验”每一年都鼓励教师撰写生命叙事,孙静拿到了“2010年十佳叙事奖”。她还清楚地记得,那上万字的文章里详细讲述了她和“新教育实验”的相遇、在课堂上的脱胎换骨。孙静说,生命叙事是对自己教育生涯的回顾与反思,让自己的脚印留下来,也把职业认同的堤坝筑得更牢。
很多教师像孙静一样,在“新教育实验”的探索中越来越相信:教师职业是美好的,也是可以改变孩子、改变家庭、改变社会、改变未来的,并由此生发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当强烈的内驱力被点燃,美好的愿景深深种在教师心中,他们就能够拥有难以想象的成长动力,可以跨越很多难关,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朱永新说。
让成长有迹可循
尝试提供完整的专业发展路径,让成长有迹可循,让目标清晰可见,是“新教育实验”一直以来的追求。
“其实,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老师们都知道,但与实践结合起来有难度,老师们在‘怎么做’上有困惑。”郝晓东是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的执行主任,在他看来,“‘新教育实验’的独特之处,是把这些教育理念转化成了可操作的专业成长路径。”
通过这些年的探索,“新教育实验”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的教师专业发展“三专”模式,以此架起了教育理论与一线教师之间的桥梁。
“阅读是帮助教师成长最有力的武器。”一直以来,朱永新非常关注教师的阅读问题,在他看来,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如果“新教育实验”在推动教师发展中只能做一件事,那会是什么?面对记者提问,朱永新的回答是:阅读。
“一个老师的专业能力如果靠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尝试错误、不断摸索的话,会生长得很慢,但是他如果进行专业的、有品质的阅读,就能够更快地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方式,因为他在教室里面临的事情在其他教室里早就发生过。”
几乎所有走进“新教育实验”的教师,都是从大量阅读开始的。“加入‘新教育实验’的头几年,我疯狂地阅读,基本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啃读,真的能够听到自己生命拔节的声音。”张秀明说。
不仅如此,她还用阅读打通了家校联系。“不瞒你说,我以前都不知道什么是绘本。”张秀明说,“阅读让我们打开了视野。”如今的她对绘本“超级着迷”,每年都会用绘本开展十几场亲子活动,每天都会讲一个绘本故事给班里的孩子听,让留守儿童也能听到优质绘本故事。她还创设了“跟着绘本学做妈”的家庭教育课程,将农村家长卷入家校共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