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的成长
不仅鼓励教师多阅读,“新教育实验”还一直强调对“根本书籍”的研读。《教育的目的》《我的教育理想》《静悄悄的革命》《思维与语言》《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说起自己阅读的经典教育著作,郭明晓如数家珍。“专业阅读的关键,是回到对‘根本书籍’的研读中来,从根本问题出发思考当下问题,再把自己的理解应用于新的实践。”郭明晓这样阐述自己对“根本书籍”的理解。
“只有对‘根本书籍’的啃读,才能影响教师的价值观、方法论,改变认知结构,激发根本思考。”朱永新说。
在多年的探索中,“新教育实验”的研究团队研发了针对教师与学生的体系化专业阅读指导书目,把阅读当作教育中最重要的抓手,进行长期、体系化推进。
专业写作,是教师发展的另一个抓手。“新教育实验”这样倡导: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这种写作,不以外在的名利为终极目标,而是成为自我反思的重要手段。
为了推动更多教师进行专业写作,朱永新曾在2002年开了一个“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他对教师说:你每天坚持写1000字,记录你的课堂、你的故事。写十年,不成功我赔偿,以一赔百。这么多年下来,无人索赔,一大批教师在“保险公司”中成长。
当时,在江苏省苏州屯村中心小学教书的管建刚老师积极参与这项活动,仅仅一年时间,就有人联系他出书,2002年到2022年间管建刚先后出版了20多本书,也从一个农村中心校的普通教师成长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管建刚说:“如果不是被《‘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的帖子召唤,也许自己还在浑浑噩噩度日。”
“给教师成长的可能、成长的感觉、成长的空间、成长的现实……这样的目标,新教育一直在努力。”朱永新说。
寻找“尺码相同”的伙伴
加入“新教育实验”的教师,会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在这里,有一群“尺码相同”的人结伴前行,互相温暖,彼此赋能。
在“三专”模式中,如果说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肩膀上的前行,是一种静思吸纳,而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肩膀上的攀升,是一种梳理表达,那么,专业交往则是站在团队肩膀上的飞翔,是一种境域浸染。
2002年,“新教育实验”创建“教育在线”网络学习空间,并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各地新教育人的精神家园。2009年,“新教育实验”在已有经验基础上成立了“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现更名为“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简称“新网师”),面向全国招生。朱永新担任第一届院长,提供长期、免费、专业的学术引领。
江苏省特级教师庄惠芬回忆自己在“新教育实验”的成长体验时说:“在新网师学习,当你把一个问题抛出来时,全国各地的名师都给你支招。这让我超级兴奋,因为之前只能在舞台下面仰望他们,而在这里,能够直接得到他们更多的支持。”
虽然新网师上大咖云集,但朱永新每年都会在新网师的开学典礼上寄语新学员:这里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地方,能者为师、真理为师。
刚刚加入新网师学习时,孙静选择了实践性较强的语文研课课程,并坚持啃读经典,用实践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渐渐地收获了更大的成长。因为表现优异,她被聘为了该课程的讲师。
“老师们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课程的参与者、组织的建设者。这里,是‘人人都是分享者’的网状学习共同体。”新网师执行主任郝晓东就是这样在共同体中成长起来的:从学员成长为讲师,再成为新网师的业务负责人。
新网师课程内容的设计也从教师发展的痛点出发。
针对一些教师培训时间太短、较为零散、不成体系的问题,新网师逐渐研发了三年一周期的课程,进行体系化设计。
“讲策略方法的培训不缺,讲教育理论的培训也不缺,但是能够将二者很好结合的培训,是缺少的。”郝晓东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恰恰是新网师一直以来的追求。”
为此,“新教育实验”组织了一批学者走向一线,扎根到教育的田野里,让理论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带动了一批教师的快速成长。
孙静记得,她在参与新网师的研课学习时,一边重新研读经典理论,一边详细写下自己真实课堂的教学设计,交给讲师批阅。讲师积极反馈,设计方案则在共同体里被展示讨论、反思研磨。孙静说:“这让我感受到了专业成长的酣畅。”
在聚焦理论知识、聚焦真实问题、聚焦自身成长的学习文化下,新网师的课程建设逐渐体系化,并呈现出鲜明特点:在阶梯发展、道术结合、读写引领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的共同体学习模式、全面多元的评价方式,成为教师变“他主成长”为“自主成长”的关键所在。
“自由、开放、多元、共生……”郝晓东这样总结新网师的“气质”。
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们体验到了深度链接的美好:共同的阅读、共同的写作、共同的反思,把我和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将共同体成员的生命紧紧编织在一起。一群“尺码相同”的人,一同勇敢地改变、诗意地生存,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过,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线上学习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怎样与线下的教育生活有更好的联结,与教师在学校中的职业生活建立更加一致的目标,是接下来新网师要着力突破的难点。怎样进一步实现网络空间的破圈、跨界、国际视野,也是新网师下一步的发展挑战。
对此,朱永新有这样的设想:希望通过进一步梳理汇总,整合“新教育实验”原有的教师网络学习项目,成立“线上学习中心”,成为一个教师能够进行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的,自助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向全社会、全世界免费开放,为中国以及全球的教师成长做一点儿探索。
行动是最好的建设
发起“新教育实验”之初,朱永新就强调:“不能忽视‘行动’二字的力量。”
伴随着多年的实践探索,“新教育实验”提出了“十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育”。
“指向全人教育的小学儿童哲学课程研究”是孙静正在研发的“卓越课程”,也是江苏省“十四五”重点规划课题。她以学生的生命为指向凝练自己的教育主张、研发课程,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很多老师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可能来自于自己的学生考上好的大学,自己的成绩被领导认可……其实,这是在借助外在的结果实现自我认同。而我慢慢体会到,当生命成为我的目的地,看到孩子们在笔记本上贴上漂亮的小红花,看到孩子们特意为我留下亲手制作的食物……我都感受到了工作本身的幸福感和意义感,而孩子们也体验到了学习生活的幸福。”孙静说,“我看到了教育原本该有的样子。”
已经退休的郭明晓总能回忆起这样的画面:泰戈尔、顾城、金波的诗歌熏陶着孩子们,独一无二的班歌、班徽、班训贴在教室里最醒目的位置,回顾自己一天的生活时,孩子们眼里闪着快乐的光芒。这是她和孩子们的“完美教室”。“守住自己的教室,就是要擦亮每个日子,呵护每个孩子,让每一个生命在教室里开出一朵花来。”郭明晓说。
她会给过生日的学生写一封信或者一首诗歌去赞美他独一无二的存在。她改写金波的诗歌送给一个9岁的男孩。她把小寿星的名字嵌入诗歌里,和全班同学对读,很多孩子激动得落泪。而在这些信中,每封信的落款都是“爱你的郭老师”。
这样的故事让郭明晓感到幸福,幸福在与学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幸福在阅读与写作的攀登中,幸福在用爱和真心化解一个个难题,幸福在做教师的每一天。
就像朱永新曾说的,是什么让“新教育实验”中的教师尝到了教育的幸福?或许,更本质一点儿的,是因为爱。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教师也感受到了学生的爱,幸福感流淌在每一天的校园生活里。
“‘新教育实验’不仅仅在进行理念倡导,更提供了解决方案。”厦门市同安区滨城小学校长林加进对此深有体会。“通过‘十大行动’,新教育给了实验校和教师一个马上能行动起来的方案。教师迅速成长,学生的生命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关照,家长也与学校紧密合作起来。”林加进说,“我们的探索肯定不完美,但我相信,做起来,变化就会发生。”
这种用当下行动去改变现状的追求,新教育人坚持了20多年。“大规模、桥梁性、公益性、成长性”是朱永新对“新教育实验”特点的总结。获“一丹教育发展奖”之后,虽然“新教育实验”已经被世界看见,并得到了很大的认可,但朱永新也并不讳言,“新教育实验”的探索也面临着一些困境。特别是,伴随着区域整体加入的情况越来越多,如何既发挥行政推动的积极作用,又避免行政化、形式化,让校长真正理解“新教育实验”,是“新教育实验”面临的挑战。同时,伴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虽然这些年来一直在努力招揽人才、培养骨干,但仍无法适应“新教育实验”的快速发展。加之多年来坚持公益性,但造血机制还没有形成,当前的资金很难支撑运转。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