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上时代发展的呼啸列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是研究机器人的专家,但写起文章来也是一把好手。多年以前他写过一篇《一个没挤上火车的人》,讲述春节前夕在深圳一家路边摊遇见一名没买到票的河南打工者的故事。文章中,徐扬生感慨:“挤火车是一辈子的事业,我们每天都将在路上,在火车上,都在跟着呼啸的列车前行。”
对风云变幻的大时代而言,“呼啸的列车”自然是绝佳的隐喻。上一周,包括徐扬生在内的港澳客人密集到访教育部。其他到访的客人还有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以及澳门城市大学校董会主席陈明金、校长刘骏。在教育部官网关于几次会见的消息中,“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两地教育合作”“开辟新赛道,开创新局面”等类似表述频繁出现。
何为“呼啸的列车”?这便是。港澳高校“北上”步伐越来越疾的背后,是内地为高等教育提供的广阔发展空间。受限于地域,缺乏庞大产业经济支撑、大工程项目驱动,一直是港澳高教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隐疾。伴随着教育部、广东省印发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不断推进,这趟“列车”上,将有越来越多的成果出现。
也是在上一周,上海交通大学等多个国内高校官网发布了华为与部分“火花奖”获奖教师与专家举行座谈会的消息——此前,华为把产业中的挑战难题向全社会公布,并设立“火花奖”以表彰解决了挑战难题的专家——这里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华为明明不是教育机构,从事的业务与教育也不搭边,但它的一举一动以及公司领导层的一些讲话,却经常引起教育圈的高度关注。
这次也是一样。久未露面的华为总裁任正非谈到了不少关于教育、技术和人才培养的话题。这些讲话很快开始在教育圈流传。
华为在教育圈里的影响力从哪儿来?或者说,它又是挤上了哪趟车?回顾华为的发展史,它挤上的就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呼啸列车。它和教育的互助互益,是其中的标志性特征——不然,国内高校发布“火花奖”座谈会的消息干吗?
华为和港澳高校的行为逻辑,其实都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将前所未有。所有参与这一征程的学校、企业、个人,都将感受到时代赋予的巨大机遇。
话说回来,感受到机遇是一回事,能不能抓住机遇,是另外一回事。
在《一个没挤上火车的人》中,徐扬生说:“这个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人多,机会少,竞争激烈。凡事必须‘挤’。”
徐扬生自己就是“挤”出来的。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的大学生,当时去报名时,他户口迁入农村还不到两年,不满足报名条件。一番争取后,公社干部给他开了个证明让他“自己去碰碰吧”,后来证明这一碰不是碰运气,而是碰钉子——考场工作人员果然不让他进。恰好此时一名监考教师路过,说:“今天来这么多人,估计没一个能考上的,你就都放他们进去吧。”就这样,徐扬生“挤”进了考场,也“挤”进了大学。
同样面对不确定性,任正非也是很有感慨。他在讲话中举了液晶面板的例子。1968年,液晶面板刚发明时,人们憧憬可以做出一整面液晶墙。后来液晶墙当然做出来了,但是如今也已没落。任正非的感悟是:“人类社会变化不可想象,要感知这个变化,就要多读文献。”
他想的,还是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在,机遇和不确定性同样公平地摆在学校、企业、个人面前。会有很多成功的故事,不尽如人意的案例也必然会有很多。
然而无论如何,你都要先有勇气和魄力挤上这列火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