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数字素养融入师范生培养体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3-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要求,随着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出台,教师素养结构的组成与内涵更加丰富。师范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枢纽,建立健全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体系,树立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理念,提升数字化教育的意识、知识与能力,明确数字社会责任和专业发展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

    培育师范生数字素养,是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当前,数字技术和数字教育给教学方式和育人方式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教师既是数字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也是数字教育的创造者和实施者,数字素养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

    培育师范生数字素养,是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必然要求。《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明确了教师数字素养的具体内涵及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和专业发展五个维度的框架标准。教师是国家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过程创新与变革的核心力量,教师数字素养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和难点,提升师范生数字素养成为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

    培育师范生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中小学生是数字时代“原住民”,其思维方式的不同带来了学习方式和个性特征的差异化。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培育不仅关系到未来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也关系到其将来从教后认识和理解学生思维方式的基础,对学生数字素养、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体系的建构应以目标体系为统领、课程模块为载体、智慧校园为支持、评价标准为引领、协同共育为保障。

    目标导向,统建数字素养培育目标体系。高校应以《教师数字素养》为指导,以提升师范生数字化生存与发展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和教学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统领,分阶段、分层次、一体化、贯通式设计数字素养培育目标体系。将教师数字素养内涵与要求、标准与内容有机融入《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并层层分解至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促进师范生数字素养的螺旋式上升发展。

    课程融合,组建数字素养培育课程模块。高校应以“新师范”的建设与发展为契机,深化数字素养课程改革,立体化建构立足于适应数字时代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要和普遍应用,面向全体师范生的数字素养通识类课程模块。同时,将《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与培养目标进行对应分解,将有关数字知识、数字技术和数字能力等元素融入具体的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实践活动和职业发展,组建“数字思政”“数字实践”“数字社区”“数字伦理”等情境式、互动式和主题式数字素养课程模块,探索多学科课程融合提升师范生数字素养的有效路径。

    智慧校园,营建数字素养培育支持环境。高校要加强数字化、信息化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如校园网络、智慧教室、智慧图书馆、智能寝室、智能餐厅、数字创客空间等,健全学校数字化智能服务系统,如数字化教务管理系统、智能化学生管理系统、信息化学生服务系统等。同时,加强学校优质数字资源建设,如慕课、微课、在线开放课程、数字图书资料库、教学案例库等,将校园打造成实体空间、虚拟空间、智慧空间和数字空间的集合体。

    评价引领,构建数字素养培育评价标准。在评价主体上,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通过自我评估工具为师范生数字素养“查漏补缺”,提供适应性发展建议。在评价理念上,坚持诊断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师范生数字素养评价档案,对学生的数字能力、数字意识、专业发展等进行持续跟踪。在评价模式上,坚持标准统一与差异评价相结合,既有面向全体师范生的数字基础素养统一标准,又有针对不同师范专业和任教学科学生的差异性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坚持标准化书面考核与智能化情境实操相结合,将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多元共育,共建数字素养培育协同机制。师范生数字素养的培育,需要政府、社区、高校、企业等多主体的共同参与。政府应加强对高校数字素养教育的指导与支持,为打造数字高校提供必要的政策依据和经费保障。社区应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育人功能,为学生提供社区数字教育资源和数字技术的咨询与指导服务。各类企业和中小学校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通过共商培养目标、共建实践基地、共用数字资源、共享培育成效等路径形成多主体协同共育的工作机制。

    (作者系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