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式劳动课程助推课标落地生根
■本期聚焦·劳动教育
【专家观点】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程标准》),将劳动课程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九年一体化设计劳动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式,旨在破解长期存在的劳动教育碎片化、课程地位边缘化、课程实施形式化等现实问题。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新阶段,推动《劳动课程标准》落地实施。培养具有良好劳动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以“全息”思想为引领,从时间维度、内容维度和空间维度出发,系统构建全息式劳动课程实践模式,推进劳动课程全息育人。
强化学段间课程衔接,实现全过程育人
现代全息理论强调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核心思想是整体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母系统)的信息。在劳动课程实施的时间维度上,全息理论对恰当处理学段间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有重要启示。《劳动课程标准》分别从一至二年级、三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四个学段细化提出课程目标,建构了各学段有机衔接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体系。但由于学校缺乏对劳动课程的整体规划,课程资源的学段、年级间递进性不强,存在脱节或重复问题,尤其在从劳动技术教育向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课程转变方面不得要领,课程实施更多偏重劳动技能的操练,忽视了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协同性培育。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学校深刻把握《劳动课程标准》九年一体化设计劳动课程的精神要义,加强劳动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推进全学段、全过程育人。
一要实现劳动课程与学校课程融合。劳动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整个学校课程体系融合。学校应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搭建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课程结构,将劳动课程有机融入学校整体课程框架,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丰富和拓展劳动课程的实施途径。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板块,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建构内容结构,统筹安排不同形态的劳动课程,合理选择与安排任务群,让劳动课程内容有机融入不同年级的课程框架。
二要实现年级课程与学段课程联通。九年一体化设计劳动课程是《劳动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和亮点。学校要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劳动教育本身的课程逻辑为基础,对不同学年、学期劳动课程的目标、内容、课时比例、活动样式和评价方式等进行整体设计,制定具体的学年(学期)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强化不同年级之间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增强课程资源在不同学期、年级间的递进性,最大化实现九年一贯的整体育人效果。
三要实现技能培养与素养培育并行。全息理论为正确理解学校阶段性教育与学生整个生命成长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学校教育的使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因此,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着力破解“有劳动无教育”、劳动与教育“两张皮”的问题,重点关注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化知识(技能)为素养,让劳动成为学生获得价值感与幸福感的不竭源泉,将学校劳动教育时间延长至个体生命成长的全过程。
推进全息式五育融合,实现全学科育人
劳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资源。在劳动课程实施的内容维度上,全息式五育融合是“五育并举”课程的深化和细化,要求在开足开好劳动课程的基础上,强化跨学科融合,相互渗透,全科育人,以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育人效益。
一要开齐开好劳动课程。独立设课是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关键举措。作为“五育”之一,劳动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四育的特殊存在价值,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就要确保劳动课程的学科地位,将学时开足,将课程开好。通过对全国372所中小学校的调研发现,超八成学校表示已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但课程设置多以统筹安排为主。一些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独特育人价值认识不足,弱化了劳动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学校要进一步提升对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认识,健全课程实施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对劳动课程的认同度和执行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劳动教育纳入督导体系,加强对学校劳动课程开课率的督导检查,确保劳动课程开足开好。
二要深化五育课程整合。在构建“五育并举”新的教育体系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个方面的课程紧密联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确定的同一时空里,向着立德树人这一共同目标和谐迈进。推进五育课程整合,一方面要推进课程内容的整合,在劳动课程中综合四育课程元素的同时,让劳动教育返回并融到其他各育之中。另一方面要推进教师育人力量的整合,引导全体教师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发挥专长优势,积极参与劳动课程规划和教研,深入挖掘自身学科所蕴含的劳动教育思想和内容,形成全员、全科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要突出项目综合实践。综合性和实践性是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特点。推进全息式五育融合,必须将综合性和实践性一以贯之,通过设计开发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知识、生成经验、提高素养。具体来说,在准备阶段,教师要认真设计项目目标、选择项目内容,向学生提供真实情境问题任务,支持学生进行初步自主探究;在执行阶段,要引导学生通过听取讲解、小组合作讨论、个人自主探究等方式,突破难点、完成任务,实现个人增值发展;在反思阶段,可组织学生开展成果展示、讨论、演讲、辩论等活动,进行成果评价和价值体认,起到巩固、拓展和深化的作用。
优化家校社资源整合,实现全方位育人
学校可为学生提供的劳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但学生生活环境中蕴含的资源是无限的。在劳动课程实施的空间维度上,课程实施场域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而应在空间上走向全息,实现校内与校外、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联通。学校应始终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家庭和社区紧密合作,促进课堂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劳动课程实施环境。
一要充分开发学校课程资源。目前,影响劳动课程实施的一个主要困难是实践场地不足,学生缺少与真实劳动场域的接触,使劳动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其实,深挖学校资源,时时处处皆教育,一草一木皆课程。校园内的各种场地和材料,小到一片树叶,大到整个园区,都可以成为劳动课程资源。学校和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充分利用好校园内现有的教育资源,从有限的环境中生发无限的课程资源,不断拓展劳动课程的实施空间。例如,对于大多数城市学校而言,学校楼顶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务实场所。学校可利用教学楼顶开辟“校园农场”,带领学生为植物施肥、灌溉、除草,采摘果实,依托“农场”资源设计室内劳动课程,延展学生对自然劳动的真实体验。
二要加强家庭劳动教育指导。家庭是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和主要阵地,蕴含着丰富的人物关系、生活智慧和互动场域,是劳动课程开发的潜在资源,是丰富课程内容的重要场所。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给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加强劳动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要根据本地、本校实际,设计不同年级学生家庭劳动清单,把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增强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的计划性和持续性。学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劳动活动,创造家庭成员共同劳动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向家长学习,达到亲子共成长的目的。
三要促进社会劳动资源协同。构建全息式劳动课程实践模式,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有力支持。当前,劳动教育在社会支持方面仍然存在氛围营造不够、社会组织参与意愿不强、资源共享机制不畅等问题,客观上增加了劳动课程落地实施的难度。学校要着力推进劳动课程与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注重挖掘社会中的隐性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发融合学校文化、地域文化的特色课程资源。要充分调动多方积极性,共同参与学校劳动教育计划的制定、劳动清单的研制、劳动课程的评价,以及劳动文化环境的创设等,合理开发和配置劳动教育实践资源,打造共建共享的劳动实践场所体系。此外,还要善于利用线上教育资源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学习空间,作为实体空间的补充和延伸,让劳动课程实施的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联通。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系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实施的问题与策略研究”[GYJ2022063]研究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