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理论研究“四梁八柱”
刘坤轮:学科的本质是一种知识体系。法学学科体系是随着知识体系的发展逐步完善的。教育与理论是法学知识传承和创新的关键载体。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学学科体系。需要注意的是,法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发展要立足于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对此,《意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要加快发展社会治理法学、科技法学、数字法学、气候法学、海洋法学等新兴学科”“推进法学和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人类学、网络工程以及自然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这种交叉能够衍生出新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学科体系本身的发展。在法学院校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推进法学教育和研究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融合,实现文理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实现高质量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目标。例如,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要组建国家数据局,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据此,法学教育和理论研究应该提前布局,为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等相关工作提供数字法学的人才和理论储备。
记者:《意见》提出要适应“互联网+教育”新形态新要求,您如何看待ChatGPT等人工智能对法学教育的影响?
刘坤轮:新技术会给法学教育和研究带来一定挑战。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对法学教育的正面意义更大。传统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已无法适应法学教育的发展需求,新时代的法学教育突出强调学习训练一体化培养,鼓励加入案例教学、情境设置等教学环节,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真实职业场景中感悟和运用法学理论。因此,人工智能将在经典的法学教育模式中发挥工具性作用,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此外,法律工作主要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因而人工智能很难取代法律行业,反而能促进法律职业加速发展和完善。
记者:《意见》提出要强化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在您看来,如何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
刘坤轮: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不能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实践要求我们贴近中国法治实践,切实加强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学理论基础研究。这既是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需要,也是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法治保障的体现。
《意见》不仅要求立足中国法治实践开展法学研究,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理论,更强调要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经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只有建立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才能更好地增强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的传播力和穿透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