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学科发展根基 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4-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师范大学因师而立、缘师而兴、依师而荣。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太原师范学院作为山西省全面振兴教师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中坚力量,始终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服务,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目标,聚焦教师教育,围绕“卓越教育、一流文理、特色艺体”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挖掘特色和优势,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2013年通过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验收,2019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单位,为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与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并提供可靠保障。

聚焦优势特色学科分类体系建设,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动力

    学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具体来说,学校坚持凸显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地位,把推动学科差异发展、错位竞争、需求联动、特色衔接作为服务行业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现有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8个、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联合研发平台12个、“1331”工程平台10个,初步形成了教师教育与艺体教育特色鲜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具有一定优势、部分自然科学学科见长、若干新兴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夯实师范教育根基 探索卓越教育新路径

    学校明确以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为主攻方向和办学特色的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师范教育发展的支撑机制,夯实以师范教育为核心的保障体系。整合成立若干职前职后培养的专门院系和机构,适度调整本科专业结构,现有本科招生专业中师范类专业23个,占比达47%,建有各类实验、实习、实训基地517个;拥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招生覆盖基础教育75%的学科。开展公费师范生教育,稳步扩大师范生招生规模;按照全程渗透、分层推进的原则,构建“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近3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山西省同类院校前列。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一的学前教育,毕业生在山西省及国内一线城市就业市场越来越受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在不同办学时期,共培养了2000余名中小学校长(党委书记)、幼儿园园长,为山西省基础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学校从创新与推广教育理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开展教育课题与实验研究、指导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教育管理与决策咨询等多个角度,对接和融入区域基础教育发展,充分发挥对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2021年成立的山西省6个重点智库中的教育智库——“公平优质教育体系建设智库”产出系列阶段性成果,多次获山西省政府部门肯定性批示。教育智库聚焦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领等功能,强化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针对性、储备性等教育相关政策研究,为进一步推动山西省教育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推动文理交叉融合 增强内生发展新动力

    学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发挥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联动和互补效应,推动新文科内相近学科领域间的有效融合,科学规划文理基础学科发展,重普及、抓提高、铸特色,2019年入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名单,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立项数位列山西省首位。

    学校优先推动地理学科与管理学、经济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汾河流域治理发展、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城镇与区域发展、腐植酸研究应用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例如,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部分研究成果被多家权威报刊全文转载,并以建议形式呈报有关部门;山西省城乡统筹协同创新中心完成了“山西省省级空间规划体系研究”,成果上报国家相关部门,“十四五”新型城镇化系列研究成果被山西省政府部门采纳;腐植酸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腐植酸原料数据库,制定了国内产品质量行业标准,其成果应用于褐煤转化、秸秆加工等,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2021年10月,学校牵头成立了山西省高校系统碳中和科研机构——碳中和研究院,将重点从气候变化、地质空间与陆地生态系统增汇减排等5个方向,开展基于碳中和基础理论、减排增汇技术、清洁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碳核算、交易和碳金融体系构建、政策法规等综合研究,努力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思路、制定新方案、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学校依托数学学科优势,注重推进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获批成立山西省职业教育大数据分析与决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区块链技术应用联合实验室、山西省大数据挖掘与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平台,加快形成基础学科支撑产业发展优势。这些中心(实验室)陆续设计开发了山西省产教融合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助推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建立了具有预测性、前瞻性的产业地图,有效协调政企行校各方供需内容,科学支撑政府部门信息决策;与汾酒新世纪合作推动在大宗交易平台进行汾酒数字化实验,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获得数字酒证,开展产品数字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据挖掘和价值主张;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聚焦采煤、掘进、机电、通风、运输等智慧矿山重要生产建设环节,借助人工智能基础平台,为智慧矿山场景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易部署、快迭代的人工智能算法,对推动山西省转型跨越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挖掘艺体学科潜力 搭建以文化人新载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学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学校长期致力于区域文化研究,在加强山西地方戏曲音乐文化、山西民间舞蹈和晋商建筑装饰艺术等研究方面,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学校拥有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学研究中心,建成全国高校第二个书法学博物馆,拥有山西舞蹈文化博物馆、晋商建筑装饰艺术研究所、山西民间舞蹈研究所、山西影视艺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研究成果不断取得新突破。其中,“当代农村电影的创作与传播研究”填补了山西省影视艺术学国家项目的空白;《黄土情深》《太行娘亲》等近百部反映山西地域风情的舞蹈舞剧作品,多次获得文华奖、荷花奖、群星奖等奖项;动画电影《赵氏孤儿》曾在央视电影频道和少儿频道播出。作为山西省宣传部门重点扶持的文艺项目《太行大合唱》,生动反映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山西人民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民族性格、精神风骨,2020年落地太行干部学院;2022年为纪念左权将军牺牲80周年主创歌曲《父亲》,2023年获批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该成果逐渐成为行走在太行山里的民间文艺和革命精神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

    学校积极推进“裁判资源型+办赛+竞赛”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承办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等重大赛事,多名毕业生获国家裁判证书并代表山西参加全国高级别的联赛执裁。学校组建的10支高水平常训代表队参加国家赛事收获颇丰,其中游泳队在全国多项赛事中获得冠亚军,水球队于2021年组建即获得全国大学生锦标赛铜牌,射箭队在第4届中国大学生射箭(射艺)锦标赛传统弓和反曲弓两个项目中获得两金两银一铜的优异成绩。如今,贯通古今的特色艺体学科正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中新的增长极。

聚力行知文化特色教学科研实践体系建设,彰显知行合一育人优势,加快培育时代新人

    在长期的办学探索中,学校逐步形成并确立了“行知统一、造就良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丰富和发展了“德育为先、实践第一、创新教育”的育人理念,注重传播行知思想在新时代的教育价值。

    强化以行知精神为牵引的教学体系建构

    学校以行知精神传承为基础和支撑,着力在立德树人顶层设计和行知文化特色办学上下功夫,探索以行知文化育人为特色,以“劳动教育课、游泳必修课、艺术选修课”为抓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五育并举”育人模式,将行知思想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校实施本科生“劳动实践”课程管理办法,经过25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知行中国”等示范课程,“地方师范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获2021年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学校立足卓越教师协同创新培养,开办“行知实验班”,着重在综合文化素养、文体技艺和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培养,将品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有机融合,提升师范生的职业发展潜力。

    强化以行知理念为主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学校编撰出版《陶行知教育思想教程》等著作,创编纪实话剧《爱满天下》和纪录片《大师陶行知——伟大的一生》,在省内外多次展演并受到观众好评;探索总结的“立德树人优良生态1321体系”实践经验受到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2021年,学校成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单位,行知文化特色建设实现了提档升级。2022年1月,组织包括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专家在内的团队编著“大学生生涯导航系列丛书”并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丛书提倡将教学过程“双主体”扩展为教育过程“双主体”,积极构建坚持与学生同向同行的教育理念,在“导”为理念、“育”成体系、“真”作态度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既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继承基础上的拓展,也是新时代“互联网+教育新形态”的一次成功实践。这是山西省高校思政工作的大胆探索,也是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