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们的梦想随网线飞出大山
从贵州省兴义市第八中学考出去的覃继光,如今是北京大学药学专业大四学生。回望求学历程,他感慨万千,虽辛苦却未曾迷茫。
覃继光的家乡册亨县曾是贵州省黔西南州的深度贫困县,受当地教育政策扶持,他于2015年前往兴义八中的“民族册望班”就读。“除了老师、同学亲人般的关爱和帮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教学模式的变化,丰富的线上资源打通了我的‘知识边界’,不断‘刷新’着我的学习思路。”覃继光说。
黔西南州因富储黄金,又被称为“金州”。然而,教育的发展状况与“金州”之称落差较大。近年来,黔西南州教育信息化一路高歌猛进,擦亮了“金州”的教育名片,更点亮了像覃继光一样的山里娃的未来。2022年10月,作为“民族地区智能教育试验区”的黔西南州,遴选为贵州省唯一的“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优秀区域”。
“我们将深入探索民族地区‘深度帮扶’新模式,向内辐射、向外延伸,寻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最优解’,为教育均衡注入新动力,打造信息化引领教育发展的‘黔西南样本’。”黔西南州教育局副局长李天维说。
打造“没有围墙”的课堂
不落下一个学生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红星路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岑海燕设计了观察同学身高的环节,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
在课堂另一端的望谟县实验小学,教师韦朝明熟练地配合板书,她说:“岑老师反复点击遥控按键,切换镜头,不‘冷落’云端的任何一个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被‘激活’起来。我负责时刻关注班上学生的课堂状态、组织学生讨论,并记录学生疑难点。”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规范简洁的数学语言,我曾非常困扰,看到岑老师对我学生的引导后,我认识到和学生互动不限于‘提问’和‘小组讨论’,用心设计课堂,才能享受教学的幸福时光。”同在课堂另一端的册亨县者楼中心小学教师包翠表示,自己在岑老师的数学课上受益匪浅。
三地同上一堂课——这种师师联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已经在黔西南州蔚然成风。
“课堂没有‘围墙’。”岑海燕表示,“声、色、形融为一体,高效有趣的课堂教学背后,离不开主讲教师和远端教师的配合。下课后,我们第一时间组织相关教师在课程社区评课、议课,虽隔两地,但坚持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同课异备,在‘异’中求‘同’,努力达成最优的教学共识。”
黔西南州在创新双师教学模式之余,借助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探索“传统教学+个性化学习”混合式教学,让教师从多维度实时掌握整个区域、县(市、区)、学校、班级、学科成绩情况,精准掌握每个学生疑难点,实现“一生一案”。同时,利用智能教学分析系统,教学诊断与质量检测通过多类型数据采集、个性化报告推送等,让学生和家长及时获得针对性学业指导和建议。
2022年6月,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与黔西南州制定了教育数字化赋能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试点实施方案,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金州教育云”大数据平台,探索形成发达地区优质学校与民族地区州级、县级、乡镇典型学校三级联动的“辐射链”式深度帮扶策略,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截至目前,黔西南州已建成出口带宽10G的教育云网络专线,“金州教育云”平台成为推进全州教育发展的强大“引擎”,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硬件基础,一步步打通了教育信息化的“大动脉”。
信息化应用下沉一线
为教师教学添“利器”
近日,在深圳宝安中学实验学校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阳光书院、青海省治多县民族中学共同开展的科创交流会上,三校教师共同探讨“信息技术与科学研究活动如何有机地进行跨界融合”等话题,引发了大家对科创课程规划和活动设计的思考。
针对兴义市阳光书院与治多县民族中学教师提出的“缺乏科创教育的硬件和设备”“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缺乏STEM教育推广基础”等问题,宝安中学实验学校教师林建芬一一予以回应。
“一课双师”模式下,教师无形中拥有了更多的个人成长空间和时间,以信息化为“利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都在发生“质变”。
深圳宝安中学实验学校校长张毓中表示:“作为教育部首批‘民族地区智能教育试验区’支持学校,我们要考虑到民族地区的真实需求,带动当地教师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革新。我们会逐步加强线上线下联动,课堂之外还要让双方教师在管理手段、评价改革等方面切磋交流,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兴义市向阳路小学校长刘波认为:“教师在双师课堂中观摩,更需要在同步研修中实现专业成长。”他介绍,学校采用“设计性学习”的研修模式,支持教师教学模式重构与再设计,通过“观摩—体验—设计—反思—实践”的系统过程,帮助每位教师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真正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相互转化。
为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黔西南州教育局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素养。2020年,该州成立了7个“金州教育云”信息化名师工作室,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担任顾问,两年后,工作室集零为整,由黔西南州教育局教育装备科负责人黄继良担任工作室主持人,按学科学段分为22个组别,包含论文组、课题组、示范课组等。同时,开展线上“送课下乡”,通过示范课搭建全州的“研修共同体”。
“截至目前,黔西南州以‘应用培训’为抓手,形成校长统筹、分层负责、师生运用的格局,全州1700多所学校、5万多名教师、70余万名学生都能使用信息化来实施‘教’与‘学’。”黄继良介绍,2019年至2022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已为全州培训教师20万余人次。
“信息化手段应该下沉教学一线。”李天维说,“要鼓励教师把信息化落地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深入到课前、课中、课后。”
智慧教育新样态涌现
教育隔空不隔爱
“天上鹞子跟老鹰,地上狮子跟麒麟;河中鲤鱼跟蛟龙,穷苦人民跟红军。”兴义市阳光书院学生在兴义古道马岭镇和兴义威舍镇齐声朗诵布依族歌谣,演绎红军长征到兴义红军村的故事,动情至深。
这种全国展播“场景式”课堂,是通过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演、采访和讲故事等形式,将“三生智慧课堂”与场景教学模式结合,将思政课开设在“长征路上”,通过信息化教学播撒“红色种子”。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远程观看了兴义市阳光书院送教到册亨县的在线“一课双师”新型智慧课。如今,8年过去了,阳光书院作为“民族地区智能教育试验校”,通过多种方式对州内晴隆六中、册亨者楼中学、贞丰二中等薄弱学校进行优质资源辐射,实现了“1+N”的帮扶作用,担当了教育精准扶贫的责任。
信息技术的参与让智慧教育新样态不断涌现——
黔西南州打造“留守儿童之家”平台,建立留守儿童和父母的“在线团聚”空间,随时以视频、语音方式“亲情连线”,父母通过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共解一道题”等活动隔空参与孩子的成长点滴。教师时刻关注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的情绪状态,组建“亲情聊天室”“成长活动室”“心理疏导室”等,让父母给予心理疏导和情感陪伴。爱的教育让屏幕“不冰冷”,让教育信息化有了温度。
兴义市第八中学附属小学(阳光小学)以“学校大脑”为新基建,打造了“五项管理屏”数据墙,同时借助钉钉原生功能,建立信息化家长团,实现“数字家访”,创建出家校共育新形态。
兴义市百春幼儿园利用智慧幼儿园管理平台量化研究幼儿发展的各项指标,及时干预和支持,让个性化的儿童成长走上新台阶。
……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娃娃们的梦想随着网线飞出大山。”贵州省黔西南州教育局局长青松说,“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代表了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民族地区更应以此为抓手,构建强大的优质资源,催生民族地区智慧教育新形态,形成支撑和引领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