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五求”夯基树新 综合素养根深枝繁
在“大思政”格局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长春师范大学在全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背景下,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依托吉林省新时代大学生文化素养培育研究基地建设,探索文化素质培育新路径,构建“树状样态”的大学生文化素养培育新模式,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根基”,以思想文化为“树干”,以“承典铸魂”“固本励能”等品牌为代表的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技能等素养培育活动构成“树冠”,达成“以教育的树践行树的教育”,实现“以教育的果引导果的教育”,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长师底色”主题教育“套餐”,形成校本特色“五育并举”的课外实践涵育方案,立项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英雄文化与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成长研究”(项目编号:20VSZ111)。
夯实“求真理”之基
树“文以育人”之新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始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涵育培养体系,全面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旗帜鲜明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文化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引领,充分发扬“培养一批榜样,带动一代学生”的宗旨,探索创新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构建“七位一体”培养体系。在强化理论学习的同时,结合“青年大学习”行动具体要求,推动思政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成立“青松红色宣讲团”,将学习党的历史与讲述党的故事结合起来,深入校园、企业、军营、社区等青年密集的场所,广泛开展小规模、互动式、有特色、接地气的面对面宣讲交流,深化“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实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2.文化铸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打造“承典铸魂”文化育人品牌,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按照“一院总揽、全校参与”的原则,统筹推进院本文化、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形成了以“一院一品”特色活动展演为主线、“青春路标·故事汇”“我思我想·恳谈汇”等活动为支撑的文化活动体系,强化了学生的文化自觉。
3.文化浸润,加强红色文化教育
深入挖掘百年学府的文化底蕴,将传承红色校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静态的档案史料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资源,打造形式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教材”,激发学生文化素质培育的活力。深入挖掘百年校史,重点打造的原创红色校史舞台剧《原点》获批吉林省2020年度文艺创作重点选题,舞蹈《原点·信念》参加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并获甲组一等奖,入选第五届《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亮点”载体,展现了依托校史文化开展学生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独特优势,擦亮“长师底色”中代表恪守初心、秉烛传承、勇担使命的理想信念的“原点红”。
夯实“求本领”之基
树“文以辅智”之新
学校立足办学理念、高师特色和专业优势,面向时代发展的要求,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培育与服务地方、适应需求相结合。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形成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1.以第二课堂为引领,全面开展文化育人
坚持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学校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结合、导向服务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设计思路,系统规划第二课堂的组织原则与积分认定办法,确定了以“固本励能,树本筑梦”为核心、“人文基础”“科学探究”“健康成长”“社会实践”“双创思维”“职业技能”六大模块相辅相成的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体系,印染“长师底色”中代表傲霜争春、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青春志向的“迎春金”。
学校高度重视网络育人环境的营造,通过信息化平台拓宽“互联网+”文化素质教育渠道。宣传、学工、网络、团委等部门在大学文化建设、网络思想教育和青年思想引领等方面线上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3.以“固本砺能”为驱动,夯实职业素养技能
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弘扬“学无止境、行为师表”的红烛精神,先后开展“红烛杯”固本砺能“职”通车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针对师范专业特点,制定并实施“四阶段四成长”职业素养提升计划,将师德培育和文化素质提升贯穿职业技能教育始终。
4.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强文化理论研究
学校将学生文化素质培育作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抓手,成立吉林省新时代大学生文化素养培育研究基地,专门从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科研和教学研究,积极探索“树状样态”的大学生文化素养培育模型。基地成员先后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9项,出版著作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7篇。
夯实“求体魄”之基
树“文以强体”之新
学校响应体育强国的号召,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体育传统,传承体育精神,激发青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助力学生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
1.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经常性组织运动会、体育竞赛、体育活动等,发扬“公平正义”的运动精神,使学生不断将体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
以体育竞技为平台,开展大学生体育素质联赛。依托多彩社团创新体育联赛形式,积极申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投壶)传承基地”,引导青年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强健体魄、磨砺心智、坚定意志。建立文明公寓示范区,在墙壁涂鸦、景观装饰上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立众多体育健身器材和活动场地,定期开展踢毽子、拔河、丢沙包等体育活动,将群众体育与传统体育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3.发挥优秀体育人才示范作用
以优秀校友、冬奥会冠军周洋等优秀运动员为榜样,加大宣传力度,挖掘“冬奥精神”,弘扬体育精神。通过在运动会期间开展精神文明评比、在重大体育赛事中选派学生志愿者等,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
夯实“求大美”之基
树“文以润美”之新
学校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统筹整合校内外美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
1.注重行为养成,彰显文化素质培育的“大美之教”
组织开展“青风四雅”主题教育活动,围绕“文明行为显风度、文明课堂显风范、文明校园显风貌、文明食堂显风尚、文明网络显风骨”,着力营造“环境优雅、举止文雅、风度儒雅、志趣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活动提出“五个一”“五要”“十不准”的行为准则,注重启发学生在文明行动中充分发现审美价值,进一步树立对劳动的情感认同和“以辛勤劳动为荣”的价值追求,倡议记牢做好文明准则,激励学生自爱、爱他、爱学校、爱生活。
2.引进高雅艺术,实现文化素质培育的“优美之教”
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艺术品鉴能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先后邀请山西省话剧院、国家京剧院一团、甘肃省歌舞剧院等来校演出,为学生带来了大型话剧《立秋》、京剧《凤还巢》、舞剧《丝路花雨》等经典剧目,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高雅艺术的理解和热爱,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文化素质培育的“美美之教”
着力开展“中华情节”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打造十大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社团,以传统节日为依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气,立足学生构成和学科优势,营造文化氛围。通过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激发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建设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依托,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平台。
夯实“求奉献”之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