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学校管理者需要“智变”
ChatGPT的迅速升级无疑会给教育带来挑战,如何应对?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态度就是接近它、了解它。ChatGPT的知识储备人类肯定无法企及,它的检索与整合速度更是人类望尘莫及的,但如果因为这些就认为不需要教授和掌握知识了,恐怕会误导受众,关键在于教什么知识和怎么教的问题。
与智能机器人沟通的主要方式是对话。研究证明,随着人们对ChatGPT的不断训练,它的深度学习能力会提升。总体而言,它提供的学校某项管理工作或某一教学内容的建议,其范围一定会超越我们这些个体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甚至站位也会高出具体的个人。譬如,我曾多次让ChatGPT给我一个具体学科某一内容的教学建议,它的建议不仅会从K12(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缩写)的视角出发,甚至会涵盖大学教学的视角,把所有或者说大部分可能涉及的知识点都一一罗列出来。如果让它谈谈校长领导力之类,我相信它也会超越绝大多数管理者的认知范畴,甚至可能在回应中提供一定的情感渗透。但它目前所提供的建议往往是格式化、框架式的,具体如何实施,还需要我们凭借自己的个人认知,联系具体的工作和教学场景,尤其要从我们的工作(教学)对象出发去选择、调整和完善。
如果我们忘掉了智能机器人终究是机器的话,就有可能被它带偏。计算机有一个基本的思维方式——用户思维,它诞生之初就确定了满足客户需求的宗旨,无论我们向ChatGPT提出怎样的问题,它总是会千方百计地给我们一个回应,哪怕“文不对题”也一定会“自圆其说”。我认为,用户思维恰恰与学校教育的特点是相通的,好的教育应该具备的条件就是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从不同个体的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策略,选择合适的方法。就目前的智能机器人来看,它与人的区别也恰恰在这里——其满足客户的需求,就是给客户一个程式化、机械化的建议,它并不能像人一样及时捕捉具体的人的言辞、行为、表情背后的东西,并对这些情况做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面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机器人的更新换代,面对它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进入学校融入课堂,中小学校管理者更需要转变观念,以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它,与它建立起互动友好的关系,而不是以保守的姿态看待它,更不能盲目地抵制它,要认识到该来的终究会来,事实上教育的未来已来。约翰·普利亚诺在《机器人来了: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生存法则》中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建议:重新评估自己。“面对自动化的威胁,现在是你重新评估自己的时候了”,教育亦是如此,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想一想,自己有哪些关键成功技能,有哪些容易被自动化取代的技能——这些是有用的技能,但是不能使我具备竞争优势;明确哪些可以使我找到独特定位以实现既定目标的新技能。我有哪些不易被自动化取代的技能——它们将保护我,降低我会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我将进一步学习并提升这些技能。
智能机器人时代的教育者,需要的是与它合作与它同行,而不是对抗,需要利用智能工具来提升自己的智慧与技能,所谓适者生存,恐怕在智能机器人时代会显得尤为突出。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智能机器人的升级换代与普遍使用,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机会,唯有借助智能工具找到新的出路,才能给学校教育、给自己、给教师带来新的机遇。中小学校管理者的普遍问题在哪里?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我们头脑里贮存的都是过时的知识,我们很少会有意识地用批判性、质疑性思维去审视当下的中小学教育;另一个方面就是对权威和专家的崇拜,不仅使自己与原本就稀缺的批判性、质疑性思维渐行渐远,而且容不得师生的批判与质疑。
《因计算机而强大:计算机如何改变我们的思考与学习》的作者西摩·佩珀特在本书中指出:我们的教育人为地将文化分割为“人文”与“科学”两个领域。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越是分隔,被分隔的两方越是各行其是”,而计算机可以作为打破“两个文化”之间界限的一种力量。作为学校管理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智能时代防止因“对机器的崇拜”威胁自己的批判性、质疑性思维,因为这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时异而智变的意识,以人的智慧思考引导师生与智能机器人相处,充分利用智能工具为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和学习提供多维视角。用好智能工具改善学校“教”与“学”,关键在人,在于一个个具体的人的知识与动机,尤其是思维方式。由此看来,智能社会的教育需要的是观念的革命,而不是技术的革命,“它意味着对特定知识领域的重新审视,对学习过程本身的重新审视;它意味一种新的、更为雄心勃勃的教育抱负”,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身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终将会被智能工具摧毁。
中小学校管理者的“智变”要立足于如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工具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回归人性与基本价值,认真地思考智能工具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思考和学习,将给学校教育带来怎样的变革。必须认真对照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采取积极的举措帮助教师主动增强数字化意识,提升数字化教育意愿,承担数字化社会责任,提高数字化教育技能,等等。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探索运用智能工具实现协同育人、改善教学,有效地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要求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一句话,就是要通过我们的“智变”让教育因智能工具而强大。
(作者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