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一群人干一件大事”的一流文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4-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校要努力建好创新型人才的“蓄水池”

    新形势下,您认为高等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有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张锁江: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蕴藏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要让高校成为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航母”。具体来说,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主阵地和科技创新主力军,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引领者、主导者和推动者,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能够加快国民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发展潜力的挖掘,进而不断提升国家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能够通过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不可否认的是,机遇前所未有,挑战更加激烈。世界发展格局变化和中国式现代化,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高等教育发展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高原”“高峰”不够、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具体来讲,一是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总体布局和区域发展不均衡。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南北发展差距逐步拉大等问题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在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依然面临巨大压力。二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供给体系尚未形成。部分学科专业设置陈旧,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冷门绝学人才培养能力较弱,高水平人才引育困难,人才培养结构与科技革命和产业调整升级需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创新驱动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三是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及动力系统有待优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合力尚未形成,发展质量、发展动力和发展效率与新时代新理念新要求有一定差距。财政支撑、资源配置、分类管理和评价等环节仍有待深化改革,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仍比较突出。

    您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着力探索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张锁江: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航母”,要始终秉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研究引领、个性特长、创新特质、素质全面、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育人理念,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研究实践相结合,促进跨学科、跨院校以及国际联合培养,打造教育教学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相互支撑的全方位育人新模式,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培养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

    比如,在研究生教育方面,高校应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卓越创新为目标,以服务国家地区发展需求为牵引,通过调整培养规模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学位点内涵建设、深化贯通培养和分类培养体系建设,确保研究生教育高质量、高水准,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请您结合中西部具体情况,谈谈应如何强化中西部高等教育在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张锁江:中西部高等教育是中西部地区科技发展、创新发展、人才聚集的高地,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西部全面振兴大局和我国高质量发展全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中西部高等教育在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持续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我认为,首先要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顾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从1941年组建延安大学,到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新疆大学、青海大学等,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成功的根源便在于坚持了党的领导,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其次,要坚持中国特色与区域优势相结合。《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将中西部高等教育置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框架下统筹谋划、协同发展、整体推进,并明确了具体发展目标,这是关系中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当然,中西部高校的振兴还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动中国特色与区域优势的结合,以期推动区域性现代化建设,更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最后,要发挥“双一流”高校示范引领作用。中西部高校是确保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牢牢把握历史发展契机,以“双一流”建设引领、驱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以改革激发新活力,以开放汲取新动能,以创新促进全面发展,营造“自信、拼搏、开放、创新”的文化环境,并以此带动整个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根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