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实践育人出真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4-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泸州市教育实践基地建于2013年,于2016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是全国150家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之一和40家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之一,也是四川省首个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国家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结合学情和旅游资源,经过6年探索,泸州市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了“‘一核’引领、‘三为’育人、‘四链’支撑、‘五维’聚力”的实践教育育人模式,构建了区域融合共生的“营地教育”育人生态。

    “一核”引领,践行“双维”驱动,回归育人本真

    营地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生动实践,让学生从个体、社会及自然环境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认识,强化对学生责任担当、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学会学习等能力的培育,将“实践育人”这一核心目标内隐为核心素养的落地,外显于“三为”育人、“四链”支撑、“五维”聚力的始终。

    “三为”育人,打造“三生”课堂,提高育人质量

    营地构建“为生、为人、为学”的“三为”实践育人目标体系,将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存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

    一是懂“为生之道”,用“三生”育“三观”。在生命教育中,营地开发了“向阳”系列之“职有未来”“爱己及人”“法护成长”“致命诱惑”等特色课程,旨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残疾人励志教育、法治案例互动体验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尊重和珍爱生命,学会关心自己和家人。在生活教育中,营地开发了“悦动”系列之“说走就走的旅行”“百和莲枪”“泸州猪儿粑”等非遗、劳动课程及“尚美”系列之“花样年画”“完美布艺”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旨在引导师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以及在生活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在生存教育中,营地开发了“循生”系列之“人工智能”“创意编程”“人防急救”“我是一个兵”等课程,旨在引导师生学习生存知识,懂得保护和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与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是明“为人之道”,悟“小道”明“大道”。通过集体食宿、自主管理、集体研学等模式,利用团队文化建设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科技创新、自然生态等主题研学课程,强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教育,让学生从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引导学生成为有品德之人、有品质之人、有品位之人。

    三是知“为学之道”,聚“育能”助“育人”。营地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耙噜儿的冬寒菜”“守望盐业文明·传承工匠精神”等PBL综合实践课程和研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为学之术、培养为学之能、遵循为学之道、培育为人之本。

    “四链”支撑,搭建学习支架,强化育人体系

    营地以兴趣链、知识链、实践链、能力链为支撑,为学生搭建研学开题课、活动课、结题课“三课”一体的实践育人课程支架。

    兴趣链即面向学生真实生活情境,贴近学生个体生活,以学生兴趣为基础生成课程。如课程“探秘恐龙世界”,以“我与恐龙有个约会”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识链即跨学科整合中小学学科课程内容,以PBL模式将选题指导、资料收集、信息整理、成果展示等作为课型教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如在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学生通过钻探井盐,了解自贡地质结构和古代钻探技术,探索古代盐税历史。

    实践链即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通过亲历、行成、检验、反思,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知结构。例如,在“法护成长”实践课程中,学生首先通过法治馆学习法律常识,而后在模拟法庭进行角色扮演,沉浸式体验法律程序步骤,最后反思实践经验,获得成长。

    能力链即强化实践课程在兴趣链、知识链、实践链的落地落实,帮助学生在问题探究、行为观察、现象分析中进行价值生成和能力提升。

    “五维”聚力,创新联动机制,优化育人生态

    营地从组织保障、协同成长、立体课程、教师成长、多元评价五个维度统筹规划,打造“五维”聚力实践育人生态环境。

    一是构建“营地+基地+社区”实践育人组织保障体系。利用良好的硬件设施、丰富的自然以及人文资源,形成“营地+”1小时、2小时和3小时研学圈,常态化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利用学校社区教育优势,为学生提供法治宣传、禁毒宣传、“我为社区作贡献”等社区实践和服务机会。

    二是构建“营地+教培中心+学校”的协同成长体系。通过集体研讨、课程打磨提升、上示范课等方式,协同区县教培中心开发研学课程,提升课程质量;建立“营地+学校”研学课程模式,与学校在资源共享、师资交流等方面深度合作,促进学校在实践课程理解、课程开发、组织保障等方面的规范化、科学化。

    三是构建“线上+线下”“营地课程+研学课程”立体课程体系。学生到营地前,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先导学习;来到营地后,记录实践过程,开展实践活动;离开营地后,通过学习平台进行拓展性学习,在平台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及时指导与评价,实现营地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对接。

    四是构建教师“成长+赋能”体系,营地以思想理论深入、方法深入、行动深入“三深入”模式为教师成长搭建赋能体系,借助“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申报,参加国家、省、市实践课程评比,建立营地智库,“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教育培训等,助力教师成长。

    五是构建“自评+小组评+教师评”“营地证书+实践档案”等多元化评价体系。营地在实践课程执行过程中“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有为成长银行”评价模式。活动结束后,将根据学生在每项活动中的表现,汇总课程评语、学生自主管理等内容,生成学生成长档案和营地学分证书,构建了实践活动的多元评价体系。

    迄今为止,营地构建了“劳动教育”“安全救护”“素质拓展”“创意手工”“科创教育”“大德育”“非遗传承”七大特色课程群百余门课程,开发了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教育、国情市情、国防科工、自然生态等类别的28条市内外研学线路,形成课程指导用书8本,完成线上同步实景课程视频62集。营地先后接待省内外中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28万人次天,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17万人次天,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高度好评,先后被各级主流媒体报道。

    在未来,泸州市教育实践基地将继续贯彻国家教育政策,秉承“乐学无界·践知有为”的办学理念,坚持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唐刚 于文全 郑敏 魏乐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