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创想学园” 让学习自然发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4-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创办于2016年,原隶属于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2019年独立建制,是“无锡市省锡中教育集团”首批成员学校。学校坐落于无锡市惠山经济开发区,毗邻惠山区科创中心、生命科技产业园,各种高新技术资源丰富。

    学校坚持文化立校、质量兴校、品牌强校,赓续百年办学传统,坚守匡园“十大训育标准”,以“诚敏至善”为校训,以“一事一念皆诚,一举一动皆敏”为办学理念,以“打造一所让儿童逐梦的‘绿色创想学园’”为办学愿景,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育人目标,着力培养身心健康、品学兼优、能力突出、崇尚劳动、善于创新的时代新人与未来之才,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问题审视中明确价值意蕴

    “学习自然发生:小学‘绿色·创想’课程生态文化建设”是学校承担的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充分开发与利用自然环境的育人价值,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回到“儿童立场”,并立足“儿童立场”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过去和当下,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提出了课程文化建设的两个核心概念——“学习自然发生”“绿色·创想”,并以此促进学校课程生态文化样态的建构。

    所谓“学习自然发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并释放学生的天性,依“教育所是”而行,让其在“自由和探索”的自然状态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学习自然发生”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自然发生”既是学校课程生态文化建设的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一种目标追求;既彰显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又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绿色·创想”是一个复合概念,“绿色”代表生命,象征活力;“创想”即“创新、想象”,指向高阶思维。“绿色·创想”意味着学校教育要回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自然”之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让学习自然发生。

    “绿色·创想”课程生态文化建设,倡导学校教育要回归“自然”之维,基于学生的成长需求,融通自然世界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联系;遵循学生的天性,改变“学”和“教”的方式,在自然、开放的课程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建一种“绿色·创想”的课程生态文化,促进学校文化特色的形成。

    在守正创新中建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发展和实施育人的重要载体。课程的内涵发展呈现以下趋势: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强调“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等。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与重构来全面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1.物型课程。“物型课程”是学校物质空间教育意蕴的总体设计和综合育人载体。学校通过对校园环境进行改造,增加生态化、未来化、科技化元素,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整体对学校东大门广场进行改造,以科技“穿针引线”,将“立德明礼”“启迪智慧”“艺术实践”“创想未来”“具身体验”连成整体并融入场境设计,建成绿色创想广场。学校在已有的“农趣园”“百草园”“一米菜园”的基础上,完成“植物地图广场”“快乐工作坊”“创想实验室”“创意展示区”的建设,形成让学生亲近、感受和体验自然的“三园、一场、一坊、一室、一区”物型空间链,为学生打开潜在的学习世界。此外,学校对教学楼的连廊进行适当改造,营造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弱化空间秩序,使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互动交流,进而实现在不同空间形式中跨班级交往、混龄交往等,培养学生的社交力、探索力和创造力。

    2.校本课程。学校以“绿色·创想”文化特色为着眼点,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从学科素养、文学鉴赏、体育健康、生活劳技、审美趣味、科技创新六个方面进行设计,形成系列学习活动主题。探索“五育融合”,采用“一育·融合”式、“教材·融合”式、“主题·融合”式、“活动·融合”式等方式实施校本课程。通过探索“五育融合”课程与教学日常化的基本路径,推动学校课程创新。

    3.自然节气主题课程。学校以四季为主题,开展生命实践活动。在内容整合上,根据一年四季分成“春种(希望)”“夏长(生长)”“秋收(收获)”“冬藏(梦想)”四个探究单元,以二十四节气为重要节点,抓住各节气的显著特征,围绕气候、动植物变化、劳作、服饰、民俗、诗文、歌曲、美术、体育等开展“人文四季”“采掇四季”“角落四季”“创想四季”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唤醒学生内在生命力。在课程实施上,统整小学阶段的四季序列活动,整体设计活动过程,提升活动设计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围绕“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活动方法”“活动组织”“活动评价”五个维度进行,并将各项内容的设计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实现四季活动的整体育人价值。

    4.自然植物特色课程。以校内“校园植物”和校外“科技资源”为载体,打造绿色创想特色课程。在横向研究内容设计上,将课程内容分为“植物认识”“植物种植”“植物制作”“实验研究”四个板块。其中,“植物认识”板块分“植物鉴赏”“植物科普”“植物名片”三个主题,“植物种植”板块分“家庭种植”“蔬菜种植”“花卉种植”三个主题,“植物制作”板块分“植物地图”“植物微景观”“文创手工”三个主题,“实验研究”板块分“植物医院”“植物小实验”“节气与植物”三个主题。在纵向等级划分上,按照低、中、高三个年段,分为“我玩”“我做”“我创”三个不同层级。学校师生共同开发了“跟着校园植物地图去旅行”等主题活动课程,形成了《我为校园植物地图画张像》学生作品集、学校植物地图等物化成果。

    在聚焦素养中推进教学变革

    学校从学生、教材和课堂三个维度入手,以“精准赋能”为关键词,积极推动课堂教学变革,努力建构具有校本化特色的“敏学课堂”,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态,从而实现新课堂教学体系、功能与价值的高度契合。

    1.加强学生学习研究。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学习是其与生俱来的本领。学校加强了对“儿童是如何学习的?”“如何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如何促进儿童主动建构学习生活?”等问题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学校明确了课堂教学需要密切联系生活,搭建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利用学科知识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思维能力,领悟学科学习价值。

    2.强化教材深度研读。学校深度研读教材,挖掘素材功能,勾联知识与情境深层联系。教师将知识嵌入情境中,让学生的学习有场景、有事件、有角色、有情节,连接学生的认知与经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引导其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知识;启发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质疑问难,深度思考;既获取知识,又学会方法、生成能力、养成品格。教师创新性地使用教材,打通学科之间的关联,形成“流动的边界”,设计大概念、大任务、大单元、大项目学习,促使学生开阔视野、开阔胸怀、增长见识、学会创造。

    3.构建课堂教学形态。学校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准绳,以学生、学习、学力为中心,提出了“敏学课堂”教学范式的构建。“敏”字取自校训“诚敏至善”,其本义是“做事动作灵活、快捷”。“敏学”即倡导一种“敏锐学习,创享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敏学课堂”指向深度理解的教学实践,追求“学以致知”“学以致思”和“学以致用”。

    所谓“敏学课堂”,就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深度思维为核心,以任务型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创中学,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形态。具体分为:敏锐的观察、主动的提问、缜密的推理、自觉的关联、多元的表征、灵活的应用六个理解性学习目标。

    “敏学课堂”强调“一核心”“四元素”和“五环节”。“一核心”即学生的核心素养;“四元素”即课堂应该体现出情境、问题、活动和评价;“五环节”即“激趣引学”“自主探学”“互动联学”“反馈评学”“拓展延学”。通过“敏学课堂”的打造,让“学习自然而真实地发生”,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增长力”;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实践应用水平和反思总结能力,进而实现培育核心素养的价值旨归。

    “绿色·创想”文化建设是一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的深刻变革,也是一个系统、科学的过程,学校将立足“自然”与“生命成长”的关系,融通学科、跨学科和生活实践的边界,丰富课程实施方式,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学校生态文化建设促进育人方式转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期望将学校打造成一所让学生逐梦的“绿色创想学园”,走入“绿色创想学园”,草木茂盛,鸟语虫鸣,环境宜人;在这里研究无处不在,学习自然发生,学生自由创想,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生命蓬勃生长。

    面向未来,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刘艺慧 胡德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