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提质呼唤作业随堂化
□绍兴市柯桥区柯桥小学 陈建新
笔者在日常听课时发现一种现象:课堂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地方。师生应答、交流非常热烈,学生在听、说、读等方面都没什么问题,就是“写”总是缺席。尤其是语文课,往往临近下课了才安排书写作业,不久后下课铃声就响起,学生压根儿没怎么动笔。
近两年,笔者听了近百节语文课,一半以上的课都是如此。作业没有随堂化,尤其是课堂作业本很少在课堂中使用,已是普遍现象。
如果作业不在课堂上完成,那就会变成课后作业,势必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我们就会看到一种怪现象:中午原本是学生阅读、嬉戏和参加社团活动的美好时光,却常有学生在教室里写作业;有的教师甚至利用中午时间上课,学生写作业的时间就只能移到放学后。
中午和放学后,本该是学生难得的活动时间,却都被作业占领,“每天运动1小时”只能成为空洞的口号。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身体素质就会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课堂上完成作业,便于教师当场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也便于教师及时纠正这些问题。这样的作业具有较高质量,也使得教学质量水涨船高,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减了下来。
作业难以随堂化,主要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偏差,没有真正落实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仍打算靠“满堂灌”和“题海”取得成绩,于是只能从挤占学生的活动和休息时间下手。
因此,笔者认为,“双减”背景下,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业随堂化是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把作业随堂化作为规定动作,烙印在头脑中,落实在日常教学中,用减负提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是要精讲。
精讲一般指教师在讲课中依据教材性质、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用较少的时间讲清主要内容。教师要做到精讲,就得精心备课,上课时抓重点、解难点,把握好课堂节奏。精讲早已成为一条教学原则,只有做到精讲,才能腾出宝贵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完成课堂作业。
二是要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建议把书写环节提前,在识字教学之后就马上练写。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应该体现讲练结合、及时练习的特点。可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为了让讲课更顺畅,语文教师尤其是低段教师喜欢把书写生字这一环节安排在最后,这就导致如果教师前面讲多了,就失去了给学生写的时间,书面的练习作业在课堂上就消失了。
三是要合理使用作业本。
以浙江省为例,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均使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的、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作业本。小学一、二年级是以“学科+课堂作业本”的形式命名的,如《语文课堂作业本》;三至九年级则是以“学科+作业本”的形式命名,如《数学作业本》。
小学一、二年级的作业本定名为“课堂作业本”,毫无疑问是要求在课堂上完成的,因为国家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更合理地使用好这一套作业本呢?
一是将作业本中的作业分类使用。以小学语文作业本为例,每课作业的前面几题一般都是字词的书写和课文内容的整体掌握,适合在第一课时完成;后面几题是课文重点语段的阅读训练和拓展作业,适宜在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时完成;有些拓展作业需要上网查找资料,可以布置为家庭作业。
二是创造性地使用作业本。省教育厅教研室编的这套作业本,由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编制,因此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被一线教师奉为圭臬,但这套作业本不是完美无缺的,还是存在一些瑕疵。仍以小学语文作业本为例,有些思维导图绘制得不科学;有些则偏难,不适合农村地区的学生。因此,一线教师对作业本的内容要有取舍,一些设计得不合理的练习可以跳过,甚至可以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进或自行设计更为合理的、适合教学目标的习题。
“双减”政策落地已近两年,学生的作业负担却没有明显减轻,根本问题在于课外作业“题海”依然没有“退潮”。笔者呼唤作业随堂化,是希望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能够尽情地嬉戏、运动、休息、做家务、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在美好的春天,“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欢乐景象不只是定格在古诗中,而是应该随处可见,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拥抱自然,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