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振兴教育当作“一号工程”来抓 ——常山县推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纪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扫码看常山振兴教育之路 图为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常山县委书记潘晓辉(前排左二)赴学校调研教育教学工作。 图为常山县白石镇第一中心幼儿园教师带着幼儿玩中学。 图为常山县文昌小学的学生在新校区上音乐课。

□ 邵焕荣

以前,在常山县的乡村,常常能看到破旧的校舍,坑坑洼洼的水泥操场。现在,在常山县的每一个乡镇,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

2016年,常山县的教育质量处在衢州市末位。可到了2022年,该县的教育综合考核排名达到了全市第一方阵;

多年前,常山县优质生源外流现象严重。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正从外地的优质高中往常山“回流”,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成为现实;

……

短短数年间,常山教育实现了“脱胎换骨”。

常山地处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是浙江山区26县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办学底子薄,师资力量弱,优质生源流失,教育发展一直是当地老百姓的“心头之痛”。教育,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近年来,常山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振兴教育当作“一号工程”来抓,凝全县之心、聚全县之财、举全县之力,持续深入推进教育跨越式发展,教育保障越来越实、教师队伍越来越优、教学质量越来越好,“优学常山”品牌全面打响。

出政策、统思想、建机制

举全县之力办教育

作为一个经济并不发达、财政更不宽裕的山区县,常山教育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进步,让老百姓重拾对教育的信心,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持、发展思想的高度统一和保障机制体制的创设。

为此,2017年2月,常山县以政府“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工作的意见》;2020年9月又升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领导力量向教育倾斜、领导精力向教育倾斜、有限财力向教育倾斜,并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经费保障等16项振兴教育具体措施,决心举全县之力打一场教育翻身仗。

把振兴教育作为县委县政府的“一号工程”,这在常山历史上还是头一回。对此,当地老百姓有振奋、有期盼,当然也有质疑:会不会“雷声大雨点小”?对此,常山县委县政府用实际行动作了回答。

“一号文件”出台后不久,常山就召开了全县教育发展大会,参会对象不仅包括县教育系统的干部、教师,还有省市教育部门领导,县四套班子领导、各机关部门负责人、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以及家长、学生代表,规模声势空前。这之后,该县还专门成立教育质量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县委常委会、党政班子双月工作交流会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机制。县人大常委会也正式发文,要求县乡两级人代会每年听取和审议教育工作综合情况报告。

出政策、统思想、建机制,一系列举措让常山老百姓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县里这回是动真格了。对此,常山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岳飞也深有体会。他直言,在常山,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是实打实的,近3年教育投入累计近20亿元,教育投入始终保持高位增长,生均公用经费、农村教师补贴等标准也常年位居全市前列。

“县委县政府重视、支持的同时也带动了全社会对教育的关心和厚爱,形成了全社会为教育振兴‘加枝添叶’的良好生态。”李岳飞介绍,该县球川镇党委书记在一次调研中发现,龙绕中心小学校门口的道路设计不合理,家长接送学生时经常发生事故。于是,她立马将该段道路的整治工作列入了该镇当年的工作计划,并由镇政府出资200余万元专门进行整治,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常山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推动。全县每个单位、每所学校、每位教育人都要甘当园丁,甘于奉献,切实做到对教育真重视、对教育真支持、对教育真崇尚。”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常山县委书记潘晓辉表示,发展教育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行动与举措,更是县委县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

“我们将始终把群众对常山教育的期盼放在心头、落实在行动上,努力让常山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流的教育。”潘晓辉说。

把最好的资源投入教育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走进常山县文昌小学,一股江南书院的气息扑面而来。螺旋式下沉的内庭花园,阅读、创客、体验、家国等四大空间,陶艺、木工、烘焙等20余个专用教室……都让记者眼前一亮。

“我校于去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设施设备齐全,办学条件优越,有效地解决了城东片区的就学问题,目前已接收了600余名因小规模学校撤并、整村搬迁转学的学生。”文昌小学校长封鸣根介绍,学校于2020年启动建设,总占地面积约55亩,工程总投资约1.7亿元,规划班级36个,可提供学位1620个,“在‘成全’教育理念的核心指引下,我校正充分利用四大空间和专用教室,融合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发项目化学习资源,倾力为学生打造‘成长、成才、成人’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新建的文昌小学只是近年来常山强化教育基础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常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切实做到“三个优先”“三个倾斜”,在财力有限且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展都需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仍不遗余力地加大教育投入,仅2020年一年教育投入就达到了12.1亿元。“与此同时,党委政府还通过政府专项债、土地出让金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大手笔投入教育硬件建设,为大力推进山区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县教育局财务基建科科长罗立新说。

据统计,近年来该县累计投入教育建设资金20.8亿元:启动“10+2”普惠性幼儿园建设项目,新建、改建幼儿园12所;实施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工程,新建7所幼儿园、改扩建18所幼儿园;实施农村学校提升工程,完成农村教学点改造提升10个、学校厕所改造提升17个;实施培智学校综合楼建设工程,新建1400平方米实训楼并添置设施设备;启动衢州数字工业学校迁建项目,推进职业教育“两校融合项目”……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一座座美丽的校园惊艳亮相,从高中到幼儿园,从县城到乡村、从培智学校到职业中专,学校“颜值”不断提升,设备不断改善,“穷财政”办出了“富教育”。

白石镇第一中心幼儿园副园长卢来萍对此感触颇深,“当时,我还在老幼儿园当教师,它虽然是镇上唯一的一所幼儿园,但由于空间小、设施设备陈旧,本地的家长都不‘买账’,只要条件具备,就会尽量送孩子去县城上学。”卢来萍坦言,这种情况在新园投入使用后有了明显改善,和老园相比,新园的场地更宽阔,并建有独立的小剧场、阅读室、美工坊、美食坊等,还开设了丰富的相关课程,“家长们只要来幼儿园看过,没有不满意的,自然而然地,留在本地入学的孩子也就越来越多”。

牵住教师队伍建设“牛鼻子”

教育人的精气神被激活了

“迪宝,赶快排好,我们的小火车要出发啦!”“多多,听到音乐就要赶快把玩具宝宝送回家喽!”“团团,吃饭前我们要先做什么呀?”……作为小(1)班的主班教师和小段年段长,朱依妮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各项工作,“当合同制教师的这一年,我的进步很大,积累了很多很好的教学经验”。

2022年,朱依妮正式与常山县教育局签订劳动合同,被分配到白石镇第一中心幼儿园,成为一名劳动合同制教师。“说实话,吸引我到常山做一名合同制教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待遇好。”她直言,去年,合同制教师的待遇就达到了8.5万元,今年还将提高到10万元。“乡村教师待遇越好,就越能静下心、留得住。”县教育局组织人事科科长张志夏介绍,截至2022年年底,在常山,像朱依妮这样的劳动合同制幼儿园教师共有185名,今年该县还计划再招收70名。

长期以来,师资力量薄弱一直是制约常山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该如何有效破解?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常山县教育局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牛鼻子”,积极探索人事制度改革,综合施策,不断激活师资队伍内驱力,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为常山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师编制紧缺,“二孩”政策放开后适龄入学儿童不断增加,代课教师被明令禁止,学校教师匮乏的口子怎么补?为了在不增加编制的基础上,减轻学校负担,增加教师供给,2017年,在报请县委县政府同意后,常山县教育局建立了教师储备员额制度,实施“加人加钱不加编”,此举大大缓解了当时教师数量不足的压力。2021年,该县又全面实施了学前合同制教师制度,有效地解决了实施学前教育补短提升工程以来,公办幼儿园扩增带来的教师编制不足问题。

“教师队伍充实了,更要留得住、发展得好。”张志夏告诉记者,针对教师地位待遇不高、“留不住、下不去”等突出问题,近年来,常山还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多措并举,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提升教师幸福指数。2017年,常山修订政府教师荣誉奖项,每年奖励150多万元;2018年,将教育教学质量奖提升至24000元,之后进一步提升至5万元,将农村特岗津贴提高至400~1300元;2019年,又设立“文峰书香奖”,每年共奖励130多万元。同时,常山每年还安排教育奖励基金2000多万元,用于奖励教育教学质量优秀的学校及个人。

此外,202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常山还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全面实施了“推进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打破了原来岗位晋升“论资排辈”的格局,逐步形成了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考核竞聘机制,破除了部分人才相对集聚学校岗位晋升难的困局,98名工作勤、业绩优的教师享受到了改革红利。“岗位晋升曾让很多教师感到头疼,作为一名有30多年教龄的‘老兵’,我真切地感受到这次岗位设置改革打破了‘论资排辈’的限制,树立了业绩优先的鲜明导向,让老师们有了盼头,极大地激发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常山县湖东小学教师汪水姣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