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赛道书写高校跨越式发展新篇章 超常力度一体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今年的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示范省。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的省域实践中,浙江将抢抓新机遇,找准新坐标,选好新赛道,实现新跨越。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本报今起推出“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示范省”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 舒玲玲

清明前后正是春茶采摘的旺季。杭州西湖边的茶园里,智能采茶机器人挥舞着双机械臂,识茶摘芽的速度丝毫不逊于人工。这款由浙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农业机器人团队研发的智能采茶机器人已经升级至第五代,采一颗芽叶仅需1.5秒,每天可采芽叶4斤左右,基本实现一台机器替代一名工人。

浙江大学唐睿康教授课题组发现,在特定材料加持下,野生活病毒可以直接转化为疫苗;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徐铭恩教授团队研发出全球首个采用无菌条件打印出活体器官的生物3D打印技术……主动对接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各高校不断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近3年,全省高校新增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产业急需专业103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61.31%。

“要以超常力度一体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全省“新春第一会”吹来春风,高校在完善科创体系、升级创新主体、集聚战略人才等方面被寄予厚望。旌旗一动,千帆竞发。面对新机遇、新坐标和新发展格局,浙江聚力打造高水平大学群和高水平学科建设体系,抢占“双一流196工程”“双百行动”“新型高校建设”等新赛道,奋力推进高等教育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一体布局盘活全域发展

3月30日,浙江工商大学与浙江省国贸集团合作共建的浙商资产管理学院成立。作为国内首个专门培养资产管理人才的学院,将重点聚焦国家和浙江省战略需要。4月4日,浙江省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举行工作推进会,该中心由宁波大学牵头建设,将对接“海洋强国”“生态文明”“陆海统筹”“国土空间规划”等重大战略需求,实现人才、学科、科研等集成建设与发展。

“新形势下,高校越来越强调面向未来,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重点产业、重要领域,培养具有很强社会适应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省教育厅高教处二级调研员王国银感叹,从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到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反复重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布局已经从“共识”走向“共举”。

要形成教育引领、科技搭台、人才支撑的一体发展、整体跃迁格局,使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成为教育工作的制高点。在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毛宏芳看来,对于浙江而言,“要引导高校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瞄准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也要引导高校立足浙江大地,服务‘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三大科创高地建设”。

建有20余个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4个地方产业研究院、40余个校企地党建共同体,浙理工强化科研服务,将学科团队前置到产业集聚区,助力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从“有组织的科研”到“有组织的服务”,校长陈文兴说:“我们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汇聚更多顶尖创新人才,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争取更多重大标志性成果。”

学成归国后回到母校浙江工业大学任教,青年教师程峰加入郑裕国院士团队,致力于工业酶创制与手性生物合成技术的研发。倡导“人人进创新团队”,浙工大1985名专任教师组建起了259支创新团队,还通过“揭榜挂帅”组建科技攻关集团军,实现了从单团队作战向大兵团协同攻关的转变。“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地结合起来。”校长李小年表示,要对标国际科技前沿明确科学问题,深入头部企业找准关键技术,结合团队优势确定科研选题,做“有用的科研”。

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连日来,面向海内外青年学者抛出橄榄枝的高校层出不穷,各校都抢在春季里招贤纳才。作为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关键变量,高层次人才、领军型人才一直是各高校必争的热点。把人才作为强省之基、转型之要、竞争之本,根据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支点目标,仅2023年,全省就计划新引进“鲲鹏行动”专家40名左右,新引育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各500名。

5年海外引才521人,浙大启动“学术大师汇聚计划”,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库和全球人才画像系统,畅通顶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浙江中医药大学常年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百人计划”、青年人才“蓄水池计划”、民间名中医人才“纳贤计划”,学校成立一流师资引育工程工作专班,仅去年就新增国家级人才8人次。温州大学设有“人才工作日”,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1名人才跨进温大校门……

不拘一格招引人才,也要不遗余力以才育才。为实现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浙大依托“雏鹰领航”计划、“求是导师”学校等,实现5年自主培育院士7人。西湖大学则启动独立实验室制度,对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轮转定导制和跨学科双导师制、导师小组制,新生入学后即可在不同实验室进行轮转学习,参与前沿科研项目。本科生培养也强调通过个性化、跨学科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固有思维,培养能开展原创性、突破性创新的拔尖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和高校毕业生增加,人口红利逐渐向人才红利转变。“要基于系统思维大面积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建立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具有跨界知识、思维与能力的高素质跨学科人才。”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教强省发展战略与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苏强说。王国银也表示,希望各高校能按照社会需要来重构人才培养的组织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师体系,从而使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内容能够进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加强“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在日前举行的省本科高校“四新”建设研讨会上,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李政辉分享了该校将产教融合作为“新工科”建设重点的经验。除立项建设智慧水利产业学院等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去年投用的南浔校区还将‘大学建在实验室上’,把整个校园变成了一个1271亩的典型平原河网地区智慧小流域实验室”。

锚定一流实现整体跃升

“办学理念是否达到了一流?”“追求卓越的创新劲头是否达到了一流?”“敢于担当的主体意识是否达到了一流?”“体制机制是否达到了一流?”“治理体系和能力是否达到了一流?”去年年底,杭州师范大学发起一场“争创‘双一流’”的解放思想大讨论,该校党委书记郭东风连续抛出“五问”。

尽管当前我省仅有浙大、中国美术学院和宁波大学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但“锚定一流”“争创一流”却是全省各高校铆足劲发力的方向与目标。“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奋战争创“双一流”新征程,只有参与者,没有旁观者。

将一流学科建设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命题、建设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课题、加快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奋斗主题,中国计量大学以一流学科“抢赛道”。温州医科大学也将继续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基础学科专业、转型升级传统专业、交叉融合现有专业、探索引领未来专业,努力争创“双一流”。

对宁大来说,今年是“双一流”建设验收评价的关键之年。在宁波市委市政府连续5年每年5亿元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在浙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助力下,宁大目前已构建起“支持政策直通、经费资源直达、建设任务直管”的力学学科整改工作推进机制。“‘双一流’整改的攻坚突破期赋予我们新任务,我们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宁大党委书记朱达说。此前,宁大还发起成立宁波市“力学+”智能制造产学研联盟,第一批50余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入,签约项目21个,合作金额达1.8亿元。

引导各高校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标准,找准定位、明晰问题、看清差距、选对方向,我省还致力于不断完善分类评价体系。“抓住了大学分类评价就抓住了牵引大学发展的‘牛鼻子’。”毛宏芳说,希望构建一个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让每一所高校都能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