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万里学院: 思政“生活化”,育人“在身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通讯员 向娴华

因为疫情,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大四学生颜诗晴这个寒假滞留在学校,但她却并不感到孤独。学校为像颜诗晴一样留校的238名学生优化了住宿条件,设置了24小时无人值守超市,餐饮上也保证大家能全时段吃到热乎的饭菜。同时,学校还增加了值班宿管员的数量,并提供24小时服务。

“这段时间我们有什么烦心事就跟宿管阿姨去说,阿姨特别能开导人。”颜诗晴说。宿管阿姨能成为学生愿意亲近和信赖的人,并非偶然。近年来,万里学院努力将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入生活服务,构建起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政并行的生活思政体系,让学生感受到思政“有温度”,育人“在身边”。

注重耳濡目染,用行为影响行为

去年11月,46岁的宿管阿姨裘益君受聘成为万里学院首批生活思政导师。此前,她因一次性通过初级会计资格考试在网络上走红。她的成功为学生带来了极大鼓舞。裘益君说:“我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们,年龄和学历都不是问题。”

在万里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伟忠看来,后勤队伍是一支“不上讲台”的重要思政力量。因此,在校方遴选的首批10名生活思政导师中,有一半都是后勤人员,其中就有包括裘益君在内的两名宿管阿姨。

像裘益君这样励志的后勤员工在万里学院还不少,有考取教师资格证、营养师资格证的,也有业余戏曲爱好者、养花达人、烘焙达人等,还有不少保安自学英语,并应用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的励志故事在校园口口相传,成为学生的偶像。“生活也是大课堂,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的励志故事为学生们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万里学院副校长陈建革说。

除了后勤人员,学生自身的行动同样也是育人的“资源”。每学年末,全体大一学生都会根据安排,从回龙校区迁入钱湖校区。学生们离开前都会把住过的寝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给学弟学妹们留下干净整洁的环境”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一批一批传承下来。

有这样的习惯在前,毕业时的文明离校也水到渠成。水桶、脸盆、洗衣液、台灯、笔记本……每年离校前夕,该校毕业生们纷纷行动,把还可以再利用的物品整理出来,和宿管阿姨们一起清洗、消毒、晾晒,存放在各宿舍楼的储物间,留给有需要的学弟学妹。办理退宿手续前,毕业生们还会专门去和宿管阿姨道别,感谢多年的悉心照顾。

学生们能对身边小事有足够的感知力,与学校长期以来重视爱心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和朋辈教育分不开。此类主题的系列活动甚至成了各院系的“一院一品”。同时,学校后勤部门也加大了生活思政的培训力度,鼓励员工从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常理、社会生活中的生活伦理和精神生活中的生活哲理等三方面入手,在日常服务中注重引导学生、激励学生。

加强制度设计,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在万里学院,校园国旗护卫队队员可以在完成既定工作量和任务后,经指导教师确认,获得相应学分认证。大学生艺术团成员、志愿者团队成员在完成重要节庆纪念活动后也可以申请对应模块的学分认定。该校学生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近年来已现雏形。

要让生活思政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就要在人才培养上找到它的一席之地,校方因此构建起了“学分制下的生活思政”。这套体系的设计既有规范的要求,又不简单流于形式,充分结合本科、硕士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同时又注重重大节日、事件、活动及开学季、毕业季等重要时段,积极营造育人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作为其直观反映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也让不同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养成和素质倾向一目了然。

与此同时,校方也积极拓展学生生活社区的育人内涵。学校在改造宿舍、餐厅时,会专门留出“创客空间”“共享空间”,作为师生开会、学习、交流的地方。后勤部门则会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开出生活思政大讲堂,提供垃圾分类、健康小知识、收纳教学、爱心妈妈课堂等50余项课程内容。生活思政大讲堂的年参与学生数超过1万人,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生活视野。

实际上,早在多年前,万里学院就开始察觉到学生生活社区里的育人可能,早早设立了学生社区党工委,建立一站式服务的阳光大厅,将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入生活服务。生活思政自此萌芽。2017年,学校明确提出“学生在哪里,思政的舞台就在哪里”的生活思政理念。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应雄表示,在学校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打造大思政格局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生活思政,要进行让学生‘学会做人的大思政’研究。“学生在学校学习,学会做人是本质,学生社区也是重要的平台。后勤服务同样有教育的功能,只是与常规教育的实现路径不一样。”

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会会长马建青评价:“万里学院率先提出生活思政的理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活思政体系。高校生活思政打通了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弥补了既有育人体系的空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