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牛鼻子” 振兴乡村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乡村教学点,不能一撤了之;城乡教共体,务必真帮实扶;村校补短板,必须一校一案;破解“乡村弱”,还需猛药重拳……办好乡村教育的决心,浙江从未有一刻动摇。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浙江全面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率先步入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的新阶段,老百姓对“上好学”“读好书”的教育诉求,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涵。

这是在全面乡村振兴和教育现代化战略背景下的教育优质均衡诉求。尤其是在我省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抬升的基础上,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携手共赢。要让乡村教育的“小土坡”慢慢垒起来,实现乡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基本达到同一教育质量水平,达成新时代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办好让城乡老百姓都满意的教育

这也是在城镇化持续提速和人民对美好教育向往不断加码背景下的教育优质均衡诉求。义务教育“城镇挤、乡村弱”趋势愈演愈烈,直面与应对成为浙江教育人的不二选择。从探索名校集团化到组建城乡教育联盟,从试点“一校两区、一校多区”到开展“城乡结对、同步课堂”,经年摸索点滴都是伏笔、毫厘皆为经验,这才有了首开全省域教共体改革之先河的勇气,以及办好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底气。

要发展更有吸引力的乡村教育,让乡村学校成为教育的“诗和远方”。从顶层设计和文化建构入手,打造既有乡村特色又有城市品质的“小而优”学校,力求校园环境“小而美”、课程体系“小而特”、教师队伍“小而专”、办学内涵“小而精”,办出每一所乡村学校的风格与特色。

要发展更有生命力的乡村教育,让乡村学校成为教师的“踊跃选择”。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办好乡村教育的重要关键,要从制度建设和待遇保障入手,打破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天花板”、搭建线上线下同步研修的“演武场”、畅通城乡教师有序交流的“立交桥”,为乡村学校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队伍。

要发展更有创造力的乡村教育,通过数字赋能弥合线下“物理距离”。教育信息化建设,短板在乡村学校,但更广阔的舞台也在乡村学校,要利用好我省全面推行“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夯实的基础,打造好教共体智慧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精准推送、大数据精准诊断、教育质量科学评价、城乡教师流动统筹管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