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专业“量体裁衣”,学了就能用上 浙农林大基础课也能变出不同“教法”
□本报通讯员 陈胜伟 霍婷婷
“多年以前,基础课的主要作用只是打基础,而如今,基础课还能更好地与专业学习衔接了。”说起化学基础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浙江农林大学理学院化学课程负责人郭明教授说。
大学化学是浙农林大农林类专业一门必修的主干基础课程。此前,无论学生读什么专业,在化学课堂上,他们学到的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样标准化的授课方式,带来了学过的知识专业中用不上、专业需要的知识学不到的弊端。“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难以将学到的化学知识运用到专业课中。有时我在课堂上提及相关知识时,学生无法及时给出反应,就不得不完整讲解一遍,浪费了大量时间。”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专业教师吴慧敏说。
从2010年开始,根据学生诉求,该校大学化学基础课开始了转型升级之路。教师们根据各专业学生所需“量体裁衣”。比如,木材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多有机化学知识,他们的化学课就会有更多的有机化学内容。这样,每个专业的化学课既有公共基础内容,也有根据专业需要增加的特色内容。
大学化学课程组厘清了课程与农林类学科专业课程交融的层次关系,构建起以基础知识与实验平台、综合知识与实验平台、创新性知识与实验平台等三大平台和四大模块为核心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使得课程在自身结构上能够针对各个专业对化学知识技能的需求而相应地安排教学内容。
吴慧敏对近些年来学生们的课堂表现越来越满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越来越牢固。比如,当我在课上提到滴定分析法时,学生们能立刻反应出其原理,不需要我进行赘述。而且在动手操作时,各种实验细节都能很好地注意到,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农学院大二学生刘柯说:“我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分析化学在这个专业中应用比较多。可以明显感觉到老师们更侧重于分析化学的教学。课堂中还会加入食品检测方法的分类和发展讲解,为之后的专业课学习预热。”
为适应多学科协同培养专业人才的新趋势,大学化学课程组还开始探索“产学研用结合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近年来,课程逐步推广起线上融合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化学课中穿插Chemdraw、CAD等软件的学习,让学生从手绘化学方程式“进化”到会用电脑软件绘制化学方程式和实验装置图等,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拓宽学生的未来发展道路。
以往学生做实验时,常常会受场地和仪器等条件限制,课程据此引入了虚拟仿真与实验操作教学相结合的“虚实交替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电脑上进行复杂实验的虚拟仿真模拟。
在教学过程中,大学化学课程还实行“基于OBE的双语教学”模式,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现在,课程的实验报告全部采用英文撰写,倒逼大家加强学术英语学习。
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四学生曹宇钦在今年的考研初试中取得了不错成绩。她认为自己从化学课的扎实学习中受益不少:“上过化学课后,我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中,可以很容易地将化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考研中,我也很有信心地选考了化学的内容。”
在多年改革过程中,大学化学基础课程团队申获省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相关教改论文近10篇,出版教材5部,受益学生3000余人。农林类学科专业的学生获得基于化学知识技能的奖励10余项。“大学化学这门课的小小改革,竟能带来这么大的效益,这对我们老师来说,是莫大的鼓励。”郭明表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