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新教师植入好基因 ——浙江各地各校破解新教师成长困局透视
□ 朱 丹
“入职3年来,我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找到了一座通往好课的桥梁,努力让自己学会上课。”
“很幸运,我从大学时代起便一直追随着各路名师。”
“作为新手教师,专业上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团队的助力。”
……
不久前,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举办了一场以“新教师成长机制探索”为主题的云论坛,多名新教师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群不断给予自己专业帮助的人,其中既有不同学科的教研员,也有“大咖”级的名师,还有名校的教研团队。
赋能新教师群体,是浙江教研下沉的举措之一。省教研室早在2018年年初就开启了调研工作,了解全省小学阶段教龄5年以内新教师的发展情况。其间,省教研室聚焦乡村并组建了乡村教研共同体,通过借力名校、牵手名师,为新教师植入好的基因,助力他们在讲台上“站得住、站得稳、站得响”。
经过3年的探索,这次论坛向省内外同行展示了阶段性成果。除了分享新教师成长典型案例之外,该论坛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介绍了省级层面、区域层面及学校层面的新教师成长机制探索经验。
新教师需要厚爱一分
“现实中,新教师往往不被家长接受。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家长们尤其关注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由新教师来教的。”省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坦言,“一名教师直接影响了几十个甚至近百个孩子的学校生活状态。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帮助一名刚入职的教师站稳讲台,那么他或许会安安心心地留在教师队伍,并且满怀期待地教好书,让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受益。”
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研训中心针对全县新教师的基本情况,曾经做过一次深度调查。“作为山区小县,每年都会有不少新鲜血液注入教师队伍,大多数新教师去了城乡接合部和偏远农村学校任教。”该中心党支部书记、省特级教师柳敏敏举例说,仅是小学数学学科,就有14名新教师分布在主城区以外的学校,其中1名在海拔800米高的小学,还有1名在偏远的库区学校。
“如何管理班级和学生”“备课时怎样把握教材”“怎样上好一堂课”……柳敏敏在这次调查中发现,新教师的困惑主要聚焦于教育教学技能方面。“同时,我们在收集新教师培训建议的过程中也了解到,新手教师对‘上好课’充满渴望,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名师示范课、课堂实践和课例研讨。”她说。
“新教师需要被关注,需要被帮扶!”正是有了这样的共识,一场多方助力新教师成长的行动开始了。
探寻新教师成长“支点”
省教研室公布的一组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师最喜欢的研修方式是“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专家点评”,其次是“专家和优秀教师听自己的课并点评”和“备课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
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省教研室一直聚焦课堂,致力于让多数人上好多数课。早在2018年4月,省教研室就牵头组建了学科乡村教研共同体,而小学数学学科乡村教研共同体连续举办了多次研讨活动,其中不乏新教师的身影。
对新教师来说,成长“支点”究竟在哪里?帮扶的机制和对策又有哪些?
“新教师想站稳讲台,需要明确‘什么是好课’‘怎样是好老师’。也就是说,新教师只有‘跟对人’‘做对事’,才能‘上好课’。”借助乡村教研共同体这一载体,斯苗儿提出了“翻转教研”。
“翻转教研”把教研员、名师和新教师组成一个平等的共同体。这一次,名师们从“说给你听”转变为“做给你看”,以同伴的身份全程参与教研活动,而新教师则成了主角。沿循“三段十步”的教研范式,所有参与者要经历集体备课、模拟上课和现场改课三个阶段。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首先,骨干教师要现场执教,其他参与者访谈学生并剖析课堂;然后,集体分组讨论改进教学方案,任何一名教师都有可能被抽中以“说课”的形式论证方案;再者,在新教师模拟上课的同时,专家也要上阵示范,集体二次剖析课堂后改进方案;最后,由最年轻的新教师登台上课进行论证,从而形成最终的教学方案。
“可以说,所有参与者共同见证了一堂好课诞生的全过程。”斯苗儿分析,“翻转教研”更加注重集体“会诊”,无论是专家教师、骨干教师,还是新教师,人人都参与其中,“这让教师之间的差异变成教育资源,让活动过程变成教研资源,好课就这样‘燎原’了”。
点燃基层实践的星星之火
余悦雯是杭州市学军小学的教师。教龄未满两年的她向与会者分享了自己专业成长中的24个“第一次”:从第一次与学生见面,到第一次建立班级常规;从第一次组织家长会,到第一次遭遇家长质疑;从第一次自己备课、上课,到第一次合作备课、上公开课……“经历了这些‘第一次’,我从最初的盲目自信,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奋起直追。”她感叹,每一次的成长,都离不开团队的助力。
学军小学有一支强大的教研团队,像余悦雯这样的新教师,一入职就能受到团队的关注。“譬如,备课组会把新教师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作为切入点,设计相应的策略。”在该校担任多年备课组组长的章晔婷说,备课组基于会备课、会上课、会听课、会批改、会评价等进行了制度创新,让新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第一次”变成持续生长的“每一次”。
“除了关注新教师这一群体,我们还要关注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只有让新教师看到那些资深的、骨干的‘老教师’持续地葆有研究力,依然有着那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力量,他们才能成长得更快。”学军小学教研组组长、省特级教师袁晓萍说,“全员卷入”“深度研磨”“结伴同行”,是学校团队助力新教师成长的关键所在。
组团发展,也是景宁新教师培养的主要方式。该县教育研训中心成立了导师团和助教团,对新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和跟岗式帮扶。从上好一节课开始,新教师经历独立备课、集体备课、模拟上课、“一课多磨”等研修活动,从中学会读懂儿童立场,掌握教学技能,树立教学自信。“在团队学思悟行的过程中,新教师汲取教学之术、参悟为师之道,并由一个学科的变革促动所有学科、所有学段的关注,为他们植入更好的基因。”柳敏敏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