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培训深入学校发展的“毛细血管” ——以镇海区教师培训为例谈教学辅助岗位培训项目的实践与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宁波市镇海教师进修学校 王敏文

现代学校制度要求教师角色多元化,教师是教学主力军、教育管理者、学生管理者、教学辅助者等,这些角色各具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但互相联系、多元交叉,如有的教师兼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有的兼任计算机教师和档案管理员等。教师角色多元化的现实需求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挑战。目前,学科培训已形成完备体系,教育管理干部和班主任培训也有序推进,但教学辅助岗位的专业培训亟待发展。

比如档案管理员、图书管理员、财务、校医等在内的教学辅助者,人数虽少但不可或缺,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工作成效,但其职业发展基本依靠岗位实践和自我摸索,缺乏系统支持的专业培训。因此,有必要开展教学辅助岗位的专业培训。以学校某一工作岗位为基础,通过岗位理念、岗位认知、岗位能力等专业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性,实现其从新手到熟手再到能手的发展提升,促进教师队伍协调发展,推进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基于岗位,提供精准培训

2017年以来,镇海区教师培训工作探索“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完善基于学科发展的教师培训体系;另一方面,结合培训需求,开展岗位职责和能力提升的专业培训。

1.基于岗位需求设计培训项目

不同岗位需要的人数不同,大部分学校管理岗位和教学辅助岗位只有一个人。针对小体量岗位,可从以下三方面设计培训项目。

一是在类似岗位中安排通识培训。分析岗位特点进行归类,就同一类别的岗位开展通识培训。二是在实践锻炼中提升岗位能力。学校要合理安排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比例,保证实践培训在项目中占50%以上。三是在螺旋上升中设定项目周期。学科教师和专业性很强的岗位职员是相对固定的,而不少辅助岗位人员是动态变化的,根据培训对象的变化和岗位特点设置周期,确保一定年限内完成全体教师的专门岗位培训。

2.基于岗位特点设计培训课程

安排的培训课程,既要考虑现代学校制度和教育部门对岗位的要求,也要考虑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培训前进行岗位培训调查,通过“该岗位有哪些职责?”“工作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当前工作的薄弱点在哪?”三个问题了解培训学员对岗位的认知和自我要求,按照岗位理念、岗位认知和岗位能力三个维度安排相应的培训课程。

以人事干部岗位培训为例,通过培训前的调查,了解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有制度规定、报表填写、人事专项工作、沟通技巧等。因此,基于岗位理念、岗位认知、岗位能力,开设了“管理创新与有效沟通”“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与政策法规”“人事管理规范规定和操作”“人事管理技术应用”“人事干部工作经验分享”“镇海区教育系统岗位设置操作实务”等课程。

3.多方协同组织培训过程

岗位能力提升培训分为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前者是基于日常岗位问题解决的碎片化培训学习,以实践为主,因此主要借助行政力量,由区教育局各相关科室在各项工作开展中对各队伍和各岗位进行指导和培训,并通过线上线下沙龙一起讨论。后者是集中性的专业培训学习,以理论为主,主要通过专题项目,由进修学校组织开展。

以人事干部岗位培训为例,区教育局组织人事科建立人事干部钉钉群,在群里发布工作指令,指导工作进程并答疑解惑,学校人事干部日常在群里互相交流。此外结合一年一次的工作总结会开展专题培训,人事干部参与专家讲座、实地考察、面对面交流等。在这过程中,人事干部得到了岗位能力提升。

二、立足岗位,助力学校发展

镇海区开展的针对教学辅助岗位的专业培训,是将培训深入到了学校发展的“毛细血管”。经过几年的尝试,针对辅助岗位人员的培训,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几支专业化的岗位发展团队,增强了辅助岗位教师的岗位认同感,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

经过这几年的培训,镇海区已形成了人事、财会等专业化的岗位发展团队。相关教师从事学科教学外的兼职岗位时,不再会因新手上路而手足无措。全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都有参加过辅助岗位培训的教师,有助相关教师在区内不同学校的流动。如区(县)管校聘,相关教师可以有序流动而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

辅助岗位的教师在工作时,常单打独斗,较为孤独。通过专业培训,建立起一支团队,大家在日常工作中可以有更多交流,互帮互助,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全区校长的反馈看,培训促进了相关岗位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各项工作开展的成功率和各项资料上报的准确率也都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工作逐步得到规范和完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