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堂开设在田间地头的思政课 ——浙农林大“七彩新农人”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
□本报通讯员 陈胜伟 霍婷婷
“趁着下午没课,我们去修理班级绿地吧。”“快看,我们班的油菜长得可好了,周末一块去施肥吗?”“去年全班一起种的郁金香,今年开了一大片,都成网红打卡地了!”……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在浙江农林大学的校园农场、班级绿地,到处都能看到忙着拔草、播种、施肥的学生。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把劳动教育放在育人的重要位置。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精神,引导广大学生成为农业文化的传承者、农业文明的传播者和乡村振兴的践行者。最近,这堂“田间地头的思政课”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这是对浙农林大60多年坚守的褒奖,是一代又一代农林人的传承努力的成果。
60多年薪火相传
农林人的“第一课堂”是田间地头
从1958年建校第一天开始,浙农林大就将劳动课设置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使用镰刀、锄头等农具是当时农林学子必须掌握的技能。据退休教师们回忆,学校老校区的不少房子和运动场,都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建设完成的。
在传承中创新,学校将校园里的绿地分给各个班级管护,鼓励学生参与校园里的绿地管护、植树除草等体力劳动。同时,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在校内农作园里参与挖番薯、割水稻、收玉米等农业劳动。
与普通大学生不同的是,农林学生不仅要学习“高精尖”的技术,还要了解农时和农作技能,更要有知农爱农的情怀。为此,学校专门开辟了达百亩的“学生农作园”,并将土地分配给农学类专业班级,鼓励学生在菜地里种瓜种菜,利用课余时间管理菜地,开展生产劳动。为了让学生更接地气,学校还专门聘请附近农民指导学生施肥、翻整、起垄等。
有了属于自己班集体的菜地后,学生们都铆足了劲,研究怎么经营管理好这块菜地。有的班级按学号组织学生除草、施肥、浇水,有的班级每周组织全班学生一起到菜园劳动,有的班级把菜地里种植的蔬菜拿到市场上销售,还有的班级组织学生开展劳动竞赛……
“对农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会种地是基本功。通过耕种,我不仅学到了农耕的基本技能,还加深了对农业的感情。通过集体劳作,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班集体荣誉感。”从小到大没有干过农活的俞丹锋,如今干起农活已经有模有样。
服务乡村振兴
“七彩新农人”扎根农村广阔天地
在持续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依托农业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将农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要素互融互通、共建共享,构建了红色学习交流、蓝色学术创新、黄色支农实践、青色农耕体验、绿色农业活动、橙色文明寝室、紫色协商管理等育人“七彩平台”,着力培养知农爱农的“七彩新农人”。
学校连续多年实施学生暑期驻村劳动项目,与金华市各县区、杭州市临安区等地开展合作,利用暑假选派学生前往农村开展“服务乡村振兴”等主题的驻村劳动,引导广大师生成为农业文化的传承者、农业文明的传播者和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驻村劳动期间,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帮助村民设计庭院,深入茶园调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状况,指导农户开展垃圾分类,与村干部开展五水共治,协助群众规划乡村旅游项目……通过与农民同劳动、同生活,农林学生的专业不仅停留在课本上,更扎根在了大地上。
现在已经是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的陈佳敏,经常回忆起参与驻村劳动的日子:“我和同学们先后深入浦江县黄宅镇的7个行政村,跟着村干部参与当地的基层党建、美丽庭院规划、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在和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增长见识。”陈佳敏觉得,通过驻村劳动,自己了解到农村的实际情况,最关键的是通过与农民一起劳动,树立了知农、学农、爱农、志农的信念。
指导教师叶斌表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干事创业、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到基层就业创业会有更多发展机会。我们鼓励学生们到农村基层开展驻村劳动,帮助他们在劳动中掌握基层工作的知识能力、方式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农民的感情,引导他们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劳动课也是思政课
“三全育人”展拳脚
随着劳动教育的持续开展,校园里各种劳动平台越来越多。为了鼓励大家在课余时间也能继续劳动,传承珍惜成果、感恩自然的美德,学校将拥有3000多种植物、总面积近3000亩的校园,全部“承包”给学生义务管护。
在做好传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近年来学校劳动课程的形式也在转变。学生参与教室管护、交通维护、医院就医引导等社会劳动,以及以志愿形式为同学维修电脑等,都可以根据参与劳动的时长,申请相应的思政类实践学分。
如今,浙农林大的劳动课正逐渐成为“三全育人”思政课:从各种支农劳动,到野外教学实习,覆盖面达100%,真正实现了全员参与;每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以“一年级耕作‘认知田’、二年级耕作‘试验田’、三四年级耕作‘示范田’”为步骤,强化师生学农、爱农、强农、兴农全过程;打造了以“农业文化节”“师生丰收节”为主线,以“春耕仪式”“秋收盛典”为头尾的农业文化活动格局,全方位提升师生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这堂‘思政课’,我们的农业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育人成效不断增强,广大学生在劳动中认识自身的价值,体验丰收的幸福,找到生活的态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汪和生介绍,目前农林类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人员比例超30%,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在80%以上,也涌现了“最美浙江人——2012青春领袖”杨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单幼霞、“浙江省农业创业杰出青年”唐海峰等一批服务三农毕业生典型。
汪和生表示,在田间地头上思政课,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更好地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涉农高校的回信精神,引导学生践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要求。“学院加强学生劳动教育,鼓励他们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等第二、三课堂结合,养成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好习惯,在毕业后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成为推进中国梦实现的生力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