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起来”到“融起来” 衢州职教“五统筹”改革步入深水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3-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衢州工商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在上实训课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操控焊接机器人 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机械制造专业授课场景 衢州旅游学校烹饪大赛现场 衢州中等专业学校现代学徒制班举行拜师仪式

□ 舒玲玲 胡梦甜

经过两轮专业结构调整,衢州市中职学校由56个专业107个专业布点调整为49个专业87个专业布点,并新增一批与当地经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专业。在此基础上,全市11所中职学校的统筹更名工作也平稳落地,各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定位从校名上就可见一斑。

去年,衢州启动中职学校适度跨县域招生,有1014人跨县域报考心仪学校,约占招生总数的10%,市外、省外招生也分别达到798人和625人。与此同时,该市47个专业布点与18所高职院校开展了中高职贯通培养,1800多名中职学生得以升入理想学府深造;11所中职学校与513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四省边际职业培训联盟推出的专场招聘会一口气提供了8000余个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实现了“进出口两旺”。

探索推进专业、招生、实训、师资和就业在全市域范围内统筹排布,衢州用两年时间搭建起职教“五统筹”改革的四梁八柱,激发了职业教育的崭新活力。“当前及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内涵建设和提质培优上来,通过制定标准、树立品牌,实现各校多元融合、高水平发展。”衢州市教育局三级调研员蒋志贤说。

定标准, 纳专业建设“入轨上链”

这段时间,衢州工商学校正在联手企业编写制浆造纸工艺专业的教材。“五统筹”改革后,制浆造纸工艺被确定为扶持专业,校长毛芳踌躇满志:“过去中职造纸专业没有国家标准和相应教材,现在我们打算自己干。”

专业结构调整到位后,如何提升专业建设的内涵、质量与水平变得尤为重要。“职业教育一定是有标准的,要通过标准建设来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在蒋志贤看来,只有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才能使专业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链上”发展的正轨。

有国家标准的要细化为地方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要联合行业企业自制标准。任务下达后,该市教育局教研室迅速行动起来,由专业教研大组组长召集相关布点学校专业带头人和行业企业专家,结合岗位需求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续接专业、课程结构等专业标准。截至目前,该市已首批出台了“制浆造纸工艺”“工业分析与检验”等8个专业教学标准,并在各校统一推行标准教学改革。

“在市域范围内统筹制定专业标准,有利于强带弱、公带民,发挥各校所长。”教研室副主任马雪梅告诉记者,在反复研究磨合的过程中,各校的优质专业资源充分共享,逐步汇聚成各专业资源的“大池子”。而在大的专业标准敲定后,各校又因人才培养侧重不同衍生出特色化的细分标准。如同样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衢州中等专业学校专注于为大酒店、旅行社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而衢州旅游学校的人才培养则更多地指向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方向。

在毛芳看来,“五统筹”改革除了统筹全市力量做强做优专业外,更重要的是给学校厚植了产业链思维,引导学校从顶层设计入手,围绕产业链做强专业群。“电子商务是我校的强优专业,在分析电商产业链上下游的岗位需求后,我们又开出了数字影像技术专业。”毛芳说,近期他们还推出了直播电商实训课程,以接轨电商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衢州数字工业学校推出“4+1”课程,前四个学期各设置一个模块化企业课程群,后两个学期设置一个大的企业实践模块。校长毛永涛说,该校实施了精准型的企业课程转化工程,一边成立企业课程标准转化中心,一边建立企业需求信息库,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综合考量、统筹谋划。

随着高职院校提前招生工作启动,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今年整体的招生安排也浮出水面,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比重。“今年我校的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几乎覆盖了全市所有中职学校,招生计划数也从过去的两三百人增加到五六百人。”衢职院副校长何百通说,为了更好地贯通本土技能人才的培养,该校牵头中高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并到每一所合作中职学校组建专业带头人团队。他说:“除中职、高职和企业各出一名专业带头人外,衢职院还会派两名专业教师对接中职学校,帮助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筑高地, 建创新团队“提质培优”

走进衢州数字工业学校,右手边是一排由集装箱改建而成的大师工作室,衢州市首席技师、常山县最美“十大工匠”称号获得者樊忠荣是第一间的主人。每周至少来学校上课两次,樊忠荣除了带学生,还带着两名年轻教师。

作为“五统筹”改革重点的师资统筹,同时也是最大的难点。从限制专业和停办专业中转岗流出的教师何去何从?专业教师如何适应强优专业和扶持专业的跨越式发展新形势、新要求?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衢州市教育局高职成教处处长郑晓珍的心头。“要选拔领军人才跨学校、跨县域组建教学创新团队,实现市域内专兼职教师的结构化统筹。”郑晓珍说,职业教育要提质培优,首先要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上打破县域与校域、学校与企业的壁垒。

通过成立工匠学院,常山率先迈出了探索的脚步。几乎与“五统筹”改革同时,常山县工匠学院落户衢州数字工业学校,对应该校6个专业建立了7个大师工作室。不仅如此,常山县财政每年还安排500万元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工匠学院运营、专业培养、人才引培等。毛永涛敏锐地抓住这一政策利好,不仅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还面向教师专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其中,“教师徒弟跟班学习制度”明确要求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参加一个工匠学院大师工作室跟班学习,并细化了听课职责和考核机制。

此外,该校一边创建教师下企业实践服务站,一边建立企业兼职教师流动池,畅通了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通道。毛永涛介绍,该校对教师下企业轮训也有细则规定,如每年至少下企业一个月、每年开展不少于5次技术服务、3年内解决不少于5个技术难题等,希望以此提高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的有效性。“几位会计专业的老师这几天已经去企业报到了,他们将进行一段时间的挂职锻炼,回校后转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毛永涛说,作为停办专业,会计专业的教师在带完最后一届毕业生后将根据其自身专业特长和学校教学需要,转岗到适宜的教学岗位上。

“师资统筹既是市域内产教融合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自身更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郑晓珍告诉记者,该市通过教师技能大赛选优促教、中高职师资分层分类协同研训、企业技师与学校教师“双师双进”等举措,有力推动了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现已建成各类教学创新团队20余个。“接下来我们也将研究制定市域内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的标准,启动打造全市域的教师流动站。”郑晓珍说。

优服务,为乡村振兴“强基领航”

近日,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江山农家”入选浙江省中职学校优秀党建品牌,这是该校发挥职教特色、服务乡村振兴的一块“金字招牌”。通过组建乡村振兴技能服务小队、经营服务小队和礼仪服务小队,该校联合当地19个乡镇街道及200多个行政村,创设了“1+19+X”农家讲堂。除了做强培训覆盖面,衢州第二中专还推出“农家掌柜”培训,3年里培养了500多名农民致富带头人。

专业建在链上,培训送到点上。近年来,衢州各中职学校都尽可能地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含金量、扩大覆盖面,把社会培训办到最需要的人身边。“就业统筹不仅要关注在校学生,也强调面向社会闲散劳动力、转业人员、回流劳动力等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及面向企业员工的技能提升培训。”郑晓珍说,尤其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职业学校大有可为,要发挥好高技能人才“大熔炉”的作用,通过分层分类培训,既为乡村振兴壮大高技能人才底座,又培养一批拔尖领军人才,构建起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金星村、东坑口村、路口村、下淤村……衢州旅游学校与开化县多个村庄签约共建“校村发展共同体”,致力于在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电商网销、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开展校村合作,共同打造“美丽乡村”。于村民而言,田园即为校园、村头化作基地,师生联村到户到炕头,把专业技能培训送到村民家门口;于师生而言,村庄犹如一个庞大的实训综合体,旅游专业开发“一乡一景”旅游本土教材,烹饪专业开设“一乡一品”农家土菜培训课程超市,根雕专业参与“一带一路”根雕文化展示服务及国际根雕学堂筹建,茶艺专业融入“茶家乐”农家乡村旅游……各专业师生都在这里获得了专业训练与成长。

“其实早在2018年我们就有校村合作的构想,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衢州旅游学校校长李延生说,“五统筹”改革为这个构想的落地扫除了体制机制障碍,引领学校在乡村振兴语境下重新定义职业教育的服务职能,不仅要赋能乡村振兴,更要为乡村创特色、塑精品、打响知名度。“如今我们还建立了乡村振兴讲坛师资库,开展点单式培训,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的农村实用人才。”李延生如是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