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进”大地做很酷的科研
■“国之大者·科学家”系列
“科研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发表几篇论文、申请几项专利的层面上。”浙江大学和华东交通大学教授、华东交通大学校长徐长节认真地说。眼前的他随和谦逊,眼中带光。专注于深基坑开挖、地下空间及隧道工程、土动力学,从研究生期间就在工地上“摸爬滚打”的徐长节是个“实干派”,浙江和江西的多个地标性建筑的背后都凝聚了他的突破性成果。通过多年实践,徐长节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全国各地上百个基坑工程,解决了深厚软土地区围护结构造价高、施工难度大、工期长的难题,产生经济效益近8亿元。
接受全新挑战:从“舒适区”主动跨到“挑战区”
2014年年初,已是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的徐长节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离开“舒适区”,来到江西南昌,任职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
在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的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是第一大学院。2014年年初,华东交大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土木建筑学院院长。从朋友那里得知招聘信息后,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徐长节有点儿心动。
“当时我在浙大处于一个‘舒适区’,已经是教授、博导了,加上浙大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成就感、获得感很强。但有时候想想,难道这辈子就这样?”正在徐长节犹豫不决的时候,身边朋友的一句“去了江西,你可能会影响到更多人”,让他毅然放弃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优越的研究条件,登上了飞往南昌的航班。
彼时,杭州和南昌之间还没有通高铁,一天只有两三趟航班。家人都在杭州,依旧担任浙大博导的徐长节,开启了往返杭州和南昌的双城生活。
履新后的徐长节发现,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华东交大的优势学科,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尤其是相关研究机构存在缺失。
“当时面临的情况,在我看来是很难打开局面的,整个团队就6个人,其中有1位快退休了,另外3位老师也是‘70后’,1986年出生的我是里面最年轻的,可我们光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就已经应接不暇了。”读书时便被徐长节有个性、敢创新却又务实的人格魅力吸引,浙大毕业的胡文韬博士追随着徐长节,前后脚加盟华东交大。
如何破局?徐长节来到华东交大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组建岩土工程研究所。以研究为驱动力,组建教师团队,研究所每两周举行一场学术活动,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重大课题联合攻关,研究生集体培养,以此整体提升学院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除了从相关专业吸纳优秀教师,徐长节还利用学校人才政策,从外部延揽专业人才。
王翔宇,欧盟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工程研究先锋人物及主要学术带头人,定居澳大利亚,担任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智慧城市建设与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得知他出生于南昌后,徐长节多次动员王翔宇回家乡效力,和他聊学校及行业发展前景,聊人生价值,解决人才引进中各种棘手的政策问题,还陪他打篮球。2022年,徐长节团队获批发改委的智慧建造工程中心,王翔宇正好是做这个方向的,徐长节再次邀请,又将自己的办公室腾出来给王翔宇。被徐长节的真诚所感动,2023年年初,王翔宇全职加盟华东交大。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人质疑怎么引进这么多人,但专业要发展,人才是基石。”在徐长节报国育人的信念感召下,先后有多位海外高端人才和国内高层次人才怀着相同的理念加入团队,团队成员近5年获省级以上人才称号29人次,团队入选了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不能光盯着单位内部的那么一块蛋糕,要把眼界放到社会这个广阔天地中,在服务社会中提升个人价值。”徐长节接手的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24人,都是以教师身份引进的,现如今都有“造血”功能,土建学院现在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横向经费已经占到全校的一半。
扎根工地实践:从“又土又木”到“做很酷的科研”
徐长节头发乌黑,不戴眼镜,会穿牛仔裤、运动服,每天早上7点前总是独自在校园里散步,他时常出入于学生食堂,不时和身边的同学聊上半天,聆听师生们的真实想法……
走在校园里,学生们不会想到这位看起来不起眼的老师有多少荣誉和成就。
熟悉徐长节的人都说,他是一位“很酷”“很低调”的老师,但不管做什么,都有一股“拼命三郎”的狠劲。
每周四晚上的篮球场,土木建筑学院都会组织一个学院的内部赛。这算是徐长节给师生的一个小福利,同时也是他督促师生们一定要去运动的方式,每次他都会带头参加。
师生们记得,赛场上身体素质好的人有很多,比徐老师更高、更猛、爆发力更强的都有很多,但徐老师一定是最拼的。
球场上的徐长节经常被人撞倒,起先身边的人都会很紧张。徐长节却不以为意,叫大家别让着他。
“他做什么事情都特别认真、严谨,打球是这样,做科研是这样,平日给老师发过去一篇论文或者小材料,他都会认认真真地批阅检查哪怕一些标点符号错别字,并帮忙纠正。”说这话的徐松已经博士生二年级了,他补充道,“就算在微信聊天中,有时候打字打快出现失误了,徐老师会指出来或者是念出来。”
“起先觉得都是小事,时间久了才意识到‘严谨’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徐松最早做的是传统土木理论方向,2021年读硕士时才进入徐长节的课题组。
他坦言,跟着徐长节做研究的这几年,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也随之改变。
起初,徐松觉得到工地上去实践是“又土又木”的事情,但在徐长节的引导下,才逐渐认识到“又土又木”并非一个贬义词,因为理论基础打得再扎实,或者学术研究做得再好,面向的还是一个工程,能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当中去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科研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发表几篇论文、申请几项专利的层面上。”徐长节从读研时便一边读书一边在工地上干活,晚上值夜班也是常事。在工地上“摸爬滚打”那么多年,他对一线很熟悉,并倡导在研究中发现工程问题、提炼科学问题,最终解决工程问题。
通过多年实践,徐长节在高强度卸载、动载效应耦合作用下围护结构空间效应及深大基坑的变形与稳定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全国各地上百个基坑工程,解决了深厚软土地区围护结构造价高、施工难度大、工期长的难题,产生经济效益近8亿元。他针对复杂地层盾构隧道面临地层变形控制难度大、掘进效率低、长期运营沉降预测难等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历时17年,解决了复杂地层盾构隧道建造与运营安全控制中的疑难科学技术问题,项目成果在杭州庆春路过江隧道、长沙南湖路湘江隧道等重大工程中应用,创造了近6亿元的经济效益。
“现在我们回看他做成的很多事情、获得的很多荣誉,感觉很轻松,其实背后的辛苦,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需要有很强的信念感,不仅要相信一定能够做好这件事,还要相信这件事做得一定有用。”胡文韬记得,2015年徐长节在杭州还有个庆春路过江隧道的项目,钱塘江地质水文条件复杂,而庆春路过江隧道是连接钱塘江两岸的第一条隧道,在建设施工中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为此他每周周末都要赶回项目现场,基本上都是开车回去,车程一般8个小时,最快也要6个小时。最终,庆春路过江隧道盾构全线顺利提前贯通,运行良好,团队的科研成果不仅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相关技术还在行业内得到了认可和推广。
在徐长节的影响下,团队成员纷纷走出校园,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
2020年夏,鄱阳湖流域发生超历史大洪水,上饶市某个在建航运枢纽的围堰面临险情,水位不断逼近堰顶。危急时刻,团队成员朱碧堂教授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及时赶赴现场,通过现场踏勘和模拟分析,将团队研发的远程自动监控系统应用于该围堰,让项目人员通过手机客户端就能实时查看堰体变形和孔隙水压力数据。最终,通过科学准确的数据和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围堰得以安全度汛。学生在该项目中不仅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并且形成了两篇硕士学位论文。
创造无限可能:从“想都不敢想”到“去国际上PK”
“在浙大读书、工作,在江浙,我的学术研究,包括一些技术创新还是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和积累。这些能否从发达的地区应用到相对来说不那么发达的地区,推进当地的科技创新呢?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去探索的一件事,也能更大限度发挥个人价值。”徐长节说。
不同于在浙江大学时大家都争先恐后申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技进步奖,徐长节来到华东交大后发现,很多教师认为那些“高大上”的项目和荣誉是遥不可及的,甚至连想都不敢想,尝试都不愿意去尝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