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低龄化不容忽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4-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年级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

“乔英子”并不遥远

□李 平

热播剧《小欢喜》中,在大人眼中“乖巧省心”、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乔英子得了抑郁症痛苦到想跳海的剧情,牵动着太多人的心。也许我们一边为之唏嘘感叹,一边怀揣“幸好这是电视剧”的侥幸心理。

事实上,抑郁症距离莘莘学子并不遥远,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目前,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比例正逐年增加,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意味着被调查人群中有近四分之一深受抑郁症困扰,这个数据不可谓不高。

对青少年而言,学业压力、家庭矛盾、关系处理、生活挫折等都可能引发抑郁症。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本就越来越多,尤其需要家长的关注、呵护。但现实中大部分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以爱为名”的掌控式、高压式亲子相处模式让孩子无所适从,非但不能很好地纾解孩子们的情绪难题,反而成为抑郁症的“推手”。

千万不要低估了抑郁症的杀伤力。它的典型表现就是对事物缺少愉悦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体验不到其中的乐趣、没有动力,影响到了患者正常的学习、生活。一旦没能得到及时疏导和治疗,发展成中度或重度抑郁症,就会产生自杀倾向,自杀率高达15%,目前已经成为青少年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不能再对抑郁症熟视无睹。孩子的心理问题说白了是社会、家庭问题的投射。当压力层层传导给孩子时,可曾想过他们有一天会超负荷?

家长不可讳疾忌医

□夏熊飞

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在青少年群体中呈多发、高发之势,除了要做好预防工作遏制增量外,对患病的青少年加强治疗减少存量也是为他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重要举措。

当下,在青少年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疗方面面临的很大一项阻力,就是广大家长普遍存在的讳疾忌医问题。家长讳疾忌医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完全不了解,孩子既没有明显的病痛,检查时各项指标也基本正常,将抑郁症误认为是孩子的娇气矫情;二是迷信“心病还须心药医”的陈规,认为孩子身体一切正常,没有必要前往医院治疗,一旦接受治疗反而容易被人当成“精神病患者”。

但我们要知道,抑郁症既不是孩子们的娇气、矫情、抗压能力差,也不只是所谓的“心病”,而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会对孩子身心都造成伤害的疾病。它或许不像感冒发烧那样症状明显,也不似跌打损伤般肉眼可见,但其造成的伤害比比皆是。家长们作为青少年的监护人,也是孩子们最可信赖的坚强后盾,不能自欺欺人,更不能讳疾忌医,而应积极借助现代医学技术,帮助孩子尽快痊愈。

抑郁症并不恐怖,一般情况下接受正规治疗,多数患者是可以完全康复的;它也不是那么渺小,不是谁都能轻巧拂去的微尘。只有正视它,才能矫正它,战胜它。

走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误区

□朱小峰

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为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呵护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遗憾的是,虽然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普遍开展,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到位,存在较多误区。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有偏差。相当多的中小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等同起来,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被视为思想品德问题。而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绝不可混为一谈,与后者相比,前者的个体差异性、隐秘性与复杂性更强。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健全。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成因分析、案例选用到防范应对措施,较多沿用成年人的内容,适用性不足,既可能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误判,问题的严重程度被放大或者被忽略,又有可能会使得心理问题受到不合适的对待,反而贻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由专业资质人员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青少年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而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普遍薄弱,即使学校配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因缺乏专业心理知识及培训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引起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庭共同的重视,需各方加强协作,探索出路,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