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研究要多一些实证
□罗树庚
最近,我在阅读著名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述的《积极心理学》一书。书中提到的两个例子,给了我极大震撼。一个例子讲的是心理学家李·安·海科和达科·科讷从米勒学院年鉴相册中,选取了1958—1960年的114张大四学生照片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她们的笑容,了解数十年后她们的婚姻满意度情况。研究发现,这些年鉴照片中的笑容具有预示作用。那些在年鉴照片中表现出积极情绪的年轻女士们,婚姻生活相对更美好一些。第二个例子来自巴黎圣母院修女的自传体短文。1930年,进入学校的每一位修女都会被要求写一篇自传体形式的短文。这些短文,不会被立即阅读,而是归入档案数十年。到20世纪90年代,大约40%的被试者已经去世,研究者们试图找出60年前她们所写短文中包含的情绪内容是否与被试者的寿命存在相关关系。通过研究,心理学家们发现,短文中显示更加幸福的修女比那些不甚幸福的修女寿命平均约长十年。心理学家们最后得出结论,一个人的幸福感对其寿命有巨大影响。
这两个例子之所以让我产生巨大的震撼,在于这两项研究中心理学家选取的研究资料时间跨度之长,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严谨的研究态度,令我折服。基于客观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让我信服。数十年前照片中的笑容竟然与数十年后的婚姻生活有关联,数十年前自传体短文透露出的幸福感强弱竟然与寿命长短有关联。像这样玄之又玄的心理学研究,如果没有如此长跨度的时间、如此强有力的实证,是很难令人信服的。上面两个例子之所以会对我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就在于它的结论是经过时间检验,在实证基础上得出的。
我们在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时,也要多一些基于实证、数据的研究,要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有些学校与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速度快得惊人。从课题立项到结题出成果,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掐头去尾,真正进行研究的时间极其短暂。试想,一项课题,哪有那么容易研究,哪有那么容易得出研究结论、研究成果的。复杂、内隐性极其强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若不经历长期艰苦卓绝的研究,怎么可能得出有价值的成果?强调基于实证、数据的教育教学研究,就是希望大家要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10年研究10个课题,不如老老实实、扎扎实实10年研究一个课题。加强基于实证、数据的教育教学研究,就是要克服浮夸风。
强调基于实证的研究,还要摒弃跟着感觉走、凭空杜撰、不严谨的态度。许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适合城市的,不一定适合农村;适合沿海发达地区的,不一定适合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适合生源质量高的重点中学的,不一定适合一般生源的普通中学;适合一部分教师的,不一定适合全体教师。我们在提交研究成果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切不可跟着感觉走、凭空杜撰,更不可夸大其词,把成果的推广价值吹嘘得上了天。教育教学研究,不要说个体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即使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都有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加强基于实证、数据的教育教学研究,就是要倡导“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严谨作风。
我们要不断提高基于实证、数据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翻开近百年的世界教育发展史,属于中国“原创”且在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的教育理论少之又少,尤其是近几十年更是鲜有耳闻,其中自然有许多影响因素,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我们基于实证、数据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不高。被誉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儿童教育的圣人陈鹤琴先生以自己儿子为对象,对他成长发育过程作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并用文字和照片详细记录下来。他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基于实证研究的楷模。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他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对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而言,则要把论文、课题写在课堂上,用基于实证的教育教学研究去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摈弃拍拍脑袋写课题方案、轰轰烈烈搞开题仪式、浮皮潦草将过程虚化、东拼西凑写结题报告的虚假教育教学研究。要多一些基于实证、数据的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含金量,提高研究成果的可信度、效能。要把基于实证、数据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当作一项重要的教师基本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