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少年更有“阳刚之气”
□杨朝清
日前,《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85.5%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青少年需要培养“阳刚之气”,86.8%的受访者认为要注重增强责任意识、团队精神。男孩不“男”、青少年“异性化”“中性化”,打破了传统的社会审美,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心和焦虑。
青少年缺乏“阳刚之气”,已经成为一种无奈的现实。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让孩子们得到太过精心的呵护,增加了一些人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机会;妈妈、奶奶、外婆和女性教师环绕的阴柔氛围,弱化了孩子们的“阳刚之气”;单一、片面的应试指挥棒,局限了孩子们磨砺意志、强大内心、拓展眼界的渠道;社会分工和家庭分工的性别壁垒逐渐被打破,让“中性美”成为一种时尚,不少青少年也受到浸润和影响。
在风度、气质、气概和体魄等方面呈现出来的阳光、刚强之气,自然是一种美;只不过,“阳刚之气”并不简单等同于“行为男性化”,女性也同样可以拥有干练、担当、坚韧等“阳刚之气”。在赛场上演惊人“逆袭”和绝地反杀的中国女排和中国女足,她们的“阳刚之气”,并不比某些男性运动员差。此外,一些男性尽管在长相上不够健壮粗放,却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够勇敢坚毅。简单、片面地以貌取人,往往会有失偏颇。
“阳刚之气”不能停留在外部形象的健硕粗犷,而是要成为一种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在现实世界里,不乏有的男性长得挺“爷们儿”,实际上缺乏自强自立、责任担当等精神品质,是不折不扣的“巨婴男”和“妈宝男”;有的女性虽然看上去瘦小柔弱,但骨子里却无比顽强、坚韧。“阳刚之气”并非男性所独有的精神气质,没有性别之分;“阳刚之气”也不能徒有其表,而是要看一个人的内涵。
一个理性成熟的社会,包容多元化、个性化审美,而弘扬“阳刚之气”,就是弘扬果断、勇敢、坚韧、担当等精神品质。人与人之间容貌或有差异,外形风格或有不同,却可以具备同样的“阳刚之气”。
涵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关键要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化进程中“处处留心”。要磨砺青少年的意志,淬炼孩子们的精神。只有经历过痛苦的破茧成蝶,只有经历过大浪淘沙,青少年们才会更有“阳刚之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