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孩子阅读需要高质量的“标配读物”
□梁 好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可以视通千里,思接万载,与圣贤对话,与先哲交流,青少年儿童正处于人生精神发育的黄金阶段。乡村孩子因为所处地理环境闭塞,开放程度不高,更需要靠阅读开阔视野,放眼世界,连接未来。
最近,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走红。作者黄国平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高中之前靠着抓黄鳝、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凑学费,在家徒四壁的艰苦岁月里,煤油灯下读书是他晚上最开心的事。从地方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最终计算机成为“他一生的事业与希望”,而支撑他前行的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知识改变命运,只有靠读书与学习,以精神的脱困,才能走出生活的贫困。当下,全民阅读整体水平不高,乡村孩子阅读更是全民阅读的短板,急需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引导乡村孩子爱上阅读的生活,走出读书的困境。
阅读的前提是有书可读。与城区孩子相比,乡村的孩子,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阅读量不足,文化氛围淡薄,书籍阅读往往成为家庭忽略的领域。他们的图书来源只能靠学校,靠政府的统一采购与配备。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力推进,中小学校图书配备工作已经成为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硬性要求。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一些乡村中小学的图书数量得到了保障,图书的使用率与学生的阅读量却没有得到多少改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图书配备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有些图书只为凑数,并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或是读不懂,或是不爱读。要改变乡村孩子阅读的困境,首先要从提供高质量的“标配读物”入手。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提出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必须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可读性强、启智增慧,推荐图书要把握方向性、全面性、适宜性、多样性、适度性原则。这为学校图书配备工作明确了方向与原则。
学校图书不同于教育教学设备,不仅是物化的教育用品,更是精神的教育载体。评价图书的质量不能仅看图书的价格、印刷的质量,更要全面审视图书内容及其对青少年儿童的精神影响。
因而,对于中小学图书配备与采购,要实行双向审核机制:一是基于图书价格的教学用品采购审核监管机制;二是基于图书内容的审核监管机制。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组织相应的教育专家委员会,对图书采购遴选工作进行审核评议,推荐出思想导向正确、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内容形式生动有趣、教育价值厚重的图书目录,纳入政府采购计划,分发到各中小学校,不仅在数量上“标配”,更要在质量上“标配”,以满足中小学生阅读的需要。中小学校在每年递增图书的选购上,也要严格把好审核关,鼓励中小学生、教师开具图书目录,依单采购,按需添置,全面保障学校的图书质量。
当然,高质量的“标配读物”只是乡村孩子阅读的先决性条件,要推动乡村孩子阅读,还需要教师通过相应的指导、评价、激励,真正让阅读成为乡村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