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上,这座“灯塔”照亮未来 ——大陈岛垦荒精神代代传
□ 汪 恒
早上8点不到,位于台州市椒江区的台州海上客运中心的候船大厅已经客流涌动,这里的游客大多要去往30海里外的大陈岛。大厅墙上巨幅大陈岛的鸟瞰图,吸引了不少慕名登岛的游客驻足观看。在台州,大陈岛被当地人称为“东海明珠”,这里有国家级生态镇、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甚至还成了“网红”旅游胜地。
然而半个多世纪前,大陈岛却是一座满目疮痍的荒岛。1955年,败退的国民党军队用军舰将岛上1.7万余名原住民接走,毁坏了岛上所有设施,包括学校,还埋下了1万多枚各式地雷。“敌人破坏,我们重建。”第二年春节前夕,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青年垦荒队员响应党的号召,志愿前往大陈岛开发建设。在锣鼓和鞭炮声中,他们挥手与码头上送行的亲友告别,踏上了未知的奋斗旅程。恐怕年轻的他们不会想到,这段故事多年以后仍在被人纪念与传扬。
青春灌溉,荒岛变热土
每一个登上大陈岛的游客,都不会错过岛上的海拔“最高点”——凤尾山。从这里远眺,海岛的美景尽收眼底。凤尾山的山顶矗立着海岛的地标——高16.5米的大陈岛垦荒纪念碑。这个数字也在纪念垦荒队员首次登岛的1956年1月。当年上岛后,他们正是站在凤尾山山顶,振臂宣誓:“坚持到底,绝不退缩……用辛勤的劳动,把海岛变成可爱的家乡!”
垦荒队员大多来自城镇,岛上的艰苦,远超出他们的想象。所到之处不仅荒草丛生,草地里还有国民党军队留下的铁丝网和地雷。有人尚不能分清韭菜和麦芽,有人一上渔船就吐。下地种田、饲养牲畜、炸石开山、修路盖房、出海捕鱼,大家都是从头学起。那年8月,一场强台风呼啸而来,让半年的辛苦颗粒无收,队员们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一年三个多月下来,我们开垦出200多亩土地。头一年就收获了马铃薯四万斤,麦子一万两千斤……”1957年,垦荒队副队长王宗楣在给团中央的汇报稿里欣喜地写道。在他看来,经过生活的历练,这些“刚出校门不久”的青年变得更结实了,有人起初只能挑20斤到50斤上山路,现在已经能挑100多斤,有人刚上岛后经常生病各种不适,现在6级大风中也能坚持生产。队员中更是涌现出了张其元、金育育、张菊莲等一批劳动能手。大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有一百个困难,克服一百个;有一千个困难,克服一千个”。
几年下来,海岛上的农业、畜牧业、渔业、工商业逐步完善,房屋道路修得整整齐齐,百货商店、小学、银行、邮局等也都兴建起来。到1960年大陈岛垦荒任务结束前,共有5批合计467名青年来到大陈岛垦荒。此后,仍有118名垦荒队员自愿留在大陈岛,继续为海岛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他们改变了大陈岛的面貌,大陈岛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
垦荒精神不老
今年80岁的金可人,在家洗碗时仍会不时哼唱起那首《垦荒队员之歌》。1958年,18岁的金可人作为第二批青年上岛。大陈岛上的艰苦生活和大家苦中作乐的顽强斗志,点燃了他的音乐创作灵感。垦荒结束后,金可人与人合作,创作了《大陈组歌》,其中这首《垦荒队员之歌》每每让垦荒队友们听得心潮澎湃。退休在家的他,也会和外孙陶金韬说起大陈岛的往事。当年的垦荒队员已是耄耋老人,但垦荒的故事仍在继续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2016年5月,陶金韬和椒江区11名垦荒队员的后代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了传承大陈岛垦荒精神,做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好少年的决心。“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他们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垦荒事迹背后,“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内核在新时代得到了广泛共鸣。
“垦荒队长王宗楣、海洋勇士张其元、现代鲁滨逊张寿春、垦荒音乐人金可人……”在椒江区实验小学四(9)班的课堂上,师生们对那些当年垦荒队员的事迹如数家珍。原来,垦荒故事都被写进了一本名为《少年梦 垦荒志》的乡土教育读本中。这本教材去年起走入椒江区的中小学校园,并被纳入教育教学计划。
垦荒精神在台州高校的校园里也“热”了起来。2018年,台州市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中心在台州学院成立。同时,该研究中心也成为台州学院的思政课实践基地。校方不仅将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思政课专题,还制作了“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台州发展”在线思政选修课。大学生们也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竞赛,将垦荒精神搬上了舞台。
2019年,台州市提出,将大陈岛垦荒精神升华为台州城市精神,永立垦荒之志、接续垦荒之力。在垦荒精神这座“灯塔”的指引下,各个领域的“垦荒者”做起了新时代的弄潮儿。“像矫捷的海燕飞翔在万里云天,我们垦荒队员和大陈岛血肉相连。每时每刻心中燃烧理想的火,一代一代我们把美好的青春贡献……”这首《垦荒队员之歌》继续在这座城市里激荡着。
挖掘新时代育人价值
“垦荒队员张其元夫妇,改革开放后凭借勤劳的双手,从做松糕开始到开中餐连锁店,完成了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传承。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做松糕时会用到哪些厨房用品吗?……”在椒江区实验小学,有一门颇具特色的校本劳动课程“新垦荒 微劳动”。课程以垦荒队员的故事导入,教学生走进厨房、学会收纳、了解野外生活、防范台风等。
在椒江区,类似这样带着“垦荒味”的课程还有不少。在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於云国看来,椒江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发源地,怎么弘扬好、传承好大陈岛垦荒精神,将其与育人紧密结合,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全区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全力打造“垦荒少年成长式劳动教育”品牌,以大陈岛垦荒教育基地为核心,搭建起了“一岛五基地”平台。
台州市学院路小学“都市田园”就是其中一个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在该校行知校区,建筑的屋顶上、校园的空地中、教学楼的阳台沿口都种有各式植物。每到丰收时节,学生们都会挽起袖子,在劳动中体验收获的喜悦。“平日里,学生们在课间就可以近距离观察植物,并会分组养护它们。语文、数学、科学老师也会就地取材,教学生写作、计算和记录生长。”校长陈凌锋介绍。为了打造这片“都市田园”,校区在建设之初,就对屋顶阳台栏杆高度、排水设施等进行了细致规划。
“现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垦荒精神如何更好地传承给年轻人,需要我们继续动脑筋。”椒江区大陈实验学校校长翁丽芬说。她曾发动学生在大陈岛路边的水缸、海边的石头上创作彩画,开设相关拓展课程:“当年垦荒青年用勤劳的双手把荒岛变成美好家园。今天孩子们用双手扮靓家乡,这就是在延续垦荒的精神血脉。”翁丽芬还把代表垦荒青年志愿者形象的卡通公仔“阿垦”作为对积极投身劳动的学生的奖励,并带到了今年的两会上。
和大陈实验学校结成教育共同体的椒江区实验小学,则组织起了大陈岛垦荒精神红色研学。实验小学校长陈灵荣介绍,研学将垦荒劳动体验、海事知识学习、自然科普、国防教育等融为一体。今年5月,又一批学生将登上心仪已久的大陈岛。碧海蓝天下,垦荒纪念碑前,历史将告诉未来,如何让青春绽放光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