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德育”开启全科育人实践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4-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丽水市中山小学教育集团南明校区 周爱红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德育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只有结合其特点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方能将德育落到教育教学细微处。基于此,语文学科不应只是教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要以教材为依托,将德育与语文学科知识相结合,体现德智共育,相生相长。

笔者认为,如果策略用得好,不仅能让学生克服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畏惧心理和困难,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将德育与学科知识融为一体,找准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对于达成学校“立仁达智”之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下为笔者实践得出的三个有效策略。

一、在阅读教学具体语言情境中涵养“三观”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根据单元目标创设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活情境,将语文与生活、社会联系起来,在情境中渗透德育。这样的情境创设主要通过角色扮演、场景模拟等方式,唤起学生对某一特定环境的构建、理解、体验和记忆,并逐渐内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如,六年级第四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分别安排了古诗、回忆录、演讲稿和小说四种不同体裁的文本,通过学习古人、革命先辈、文人志士等人物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金色的鱼钩》时,在完成教师搭建的任务支架上拓展了有关红军长征中的典型人物和故事,通过播放电影片段、分组分析讨论人物言行品质、组织“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主题演讲等,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情境中让学生感悟到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感受到追忆革命精神对开创未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金色的品质”该如何迁移到自己身上。这样的德育渗透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文本阅读训练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认识自我的内容,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认识自己在学科学习上有哪些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节奏和方法,这就需要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很多教师都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团队精神,一方面能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另一方面在相互交流促进中巩固文本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六年级第四单元口语交际《即兴发言》一课,笔者利用合作环节自然而然地进行德育渗透。笔者列举生活中需要即兴发言的典型情境,涉及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然后抛出话题,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由于即兴发言没有太多时间准备,需要小组成员快速分工、组织语言、相互合作完善发言。拿到话题的小组按照组员优劣势推选代表、确定话题、训练语言体态等,最大限度发挥团队每个人的优势。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出适合的话题,搭建交流支架,掌握团队情况,适时加以引导和帮助。通过团队合作呈现出来的内容,不局限于个人意识,能很好地引起同伴共鸣。

三、在文本拓展阅读中提升学生品德修养

文本拓展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迁移与补充,教师通常鼓励学生通过资料查阅、阅读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材料,或者开展综合性实践、游学等活动,丰富文本资源,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拓展阅读和活动中渗透德育内容。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教师设计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等文本。几篇文章都充满着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学生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一个“介绍家乡风俗”的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将课堂文本中习得的“主次描写清晰”的方法加以运用,抓住家乡某一个风俗的重点部分进行介绍;另一方面走进家乡文化,唤起乡愁记忆,发现民俗之美,激发学生对民宿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在调查和交流过程中,教师会有策略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并就区域文化保护提出建议。在整个调查活动中,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不仅培养了热爱家乡、热爱家人的情感,还增强了保护民俗、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