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唯论文唯专利 探索企业介入评价 浙理工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机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5-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舒玲玲 曹可可

把硕士论文的开题答辩“搬”到企业车间,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也能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成果条件,不少学生拿着省里出具的新产品鉴定书申请行业专家认定……这些年,浙江理工大学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学位的方式五花八门,论文和专利不再是学位授予的唯一要求。

从2015年成立浙江理工大学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初探校地协同育人,到如今桐乡、瓯海、兰溪、常山、柯桥等12个地方产业研究院遍布全省,浙理工一直坚定地行走在评价破“五唯”的路上。校长陈文兴对记者说,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就是要聚焦企业行业产业“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面向工程实践复杂问题,发挥政企校协同育人的综合效应,以评价改革为抓手,真正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工厂车间,把研究成果写在祖国大地。

把论文写在生产一线

将所有课时集中安排,处理完校内的事便驱车前往130多公里外的新昌,这是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副院长吴震宇每周的常态。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他的学生自研二起便进驻新昌规模企业,做设计、搞研发、拼专利。

“相关研究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实践成果,不少还成为他们的硕士论文选题。”吴震宇说,今年年初,学院就组织了一支15人的教师团队赶赴新昌,和当地企业的负责人、技术骨干一起,参加研究生论文开题答辩。

论文开题,校内外导师坐镇答辩,这给研究生们带来莫大的底气。研究生院副院长崔灿告诉记者,过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以发表期刊论文和知识产权成果为主,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评价标准区别不大,前者甚至还会因为文字功底稍欠、内容过于专业、实践难以量化等原因而“吃亏”。

“在这样的评价指挥棒下,人才培养的结构与质量往往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容易产生供求短缺、培养错位的现象。”研究生院院长武传宇表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是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更应看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此,浙理工与新昌县政府合作成立技术创新研究院时,就将联合培养研究生写入框架协议,企业除了要派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做好工程实践指导外,还要定期评价学生日常表现、共同参与论文答辩。

根据协议,由企业提出产业共性问题和企业技术难题,学生自主申请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第一责任人,入驻相关企业、寻求解题方案,新昌县政府则出台政策鼓励、扶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浙理工2014级硕士研究生戴宁就曾在浙江日发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接受联合培养。其间,他主导完成了针织机控制器的研制并配套企业产品,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档次。在攻读博士期间,戴宁又针对企业提出的智能化高速无缝成型内衣机关键技术需求,带领研究生团队给出解决方案,该项目还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现场赛一等奖。

在陈文兴看来,得益于“企业出题、学生解题、政府助题”培养模式的推动,浙理工真正形成了企业难题为研究选题、成果评价由企业认可、学生思想教育和党建落实在属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方法,真正让学生把实验室搬到企业、把论文写在产品上。“这种做法完全符合国家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科技体制改革的最新部署,值得全省高校、科研机构借鉴并推广。”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毛光烈曾为此点赞。

多把尺子评价研究生

政企校协同育人、以行业专家评价为主的“新昌模式”日渐成熟并在省内逐步推广开来。与此同时,一场学位论文评价改革也在浙理工校园内悄然展开。

针对以往工程类学位论文形式较单一、不利于引导面向工程实践复杂问题开展研究的弊端,浙理工制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应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强化其应用价值导向,包括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与项目管理、调研报告五种类型。

在此基础上,浙理工的学位授予评价也开始逐步探索破除唯论文和专利,试水行业专家认定机制。这样一来,由研究生主导完成的技术改造、工程设计、产品开发等也可以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成果条件。研究生院副院长徐阿进说,这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反而更强调综合运用工程理论、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

吴震宇身兼浙理工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前不久他收到了学生吴卓翔的认定申请,一同递交的还有一份“智能织造信息系统”立项报告书。作为项目负责人,吴卓翔带领团队完成了对纺织设备的数据采集、管理和信息上传,实现了纺织工艺和生产数据的可视化及互通互用,未来5年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不仅如此,每到年底都有不少企业参加省级层面的新产品鉴定,鉴定通过者会拿到相关鉴定证书。“只要学生姓名出现在鉴定证书的团队名单中,学校原则上都会予以认定。”吴震宇说,学生还需要出具企业导师的鉴定评价,具体包括其在项目中承担了哪些任务、任务完成情况等内容。

像这样,浙理工不断探索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各培养环节的“介入式”研究生评价机制,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相应职业资格紧密衔接。据浙理工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负责人王志宇介绍,目前各企业对研究生的评价尚无定式,但企业对课题进展、取得成果的评价是重要考核依据。“不断有企业找到我们,希望我们能多安排几个研究生给他们。”王志宇说。如今,前来对接的企业越来越多,这也是企业“用脚投票”作出的另类评价。

今年,浙理工工程类研究生就业率达到了100%,企业对该校应届毕业生综合评价优秀、良好的比例也超过95%。用人单位对联合培养基地学生的评价是“基础扎实、工作勤奋、作风严实,协作精神好、动手能力强,在工作中能独当一面”。

导师考核评价改在前

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改革启动之初,向学校提出认定申请的学生并不多。“90%的学生仍习惯沿用期刊论文的形式。”崔灿分析说,不只学生,导师也有惯性思维,而且在原有的导师考核评价模式下,导师下企业做科研的积极性并不高。“对导师的考核评价会直接投射到对学生的培养与评价环节”,崔灿说。

所幸的是,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下放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权,这一政策给浙理工改革导师考核评价机制创造了条件。于是,在2014年,浙理工开始推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改革,专门设立了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授评审类型,单列成组、单独评审、单列指标。

由此,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SCI论文不再是职称评定的唯一标准,浙理工通过建立考核评价等效机制,实现了教师岗位职责考核横向项目与纵向项目等效评价。横向项目可按经费数认定为纵向项目,如理工类经费不少于100万元的、在50万~100万元的可分别认定为国家级一般项目和省部级一般项目。

“新的考核评价机制下,教师们参与企业横向合作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人事处处长陈爱喜说。院校两级也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开展技术服务。除了减免基础工作量和保障基本收入外,浙理工还在年度考核评优、岗位聘任、职称职级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自2015年以来,仅面向新昌技术创新研究院,该校就已先后派出68位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牵头的团队,共计156名研究生参与联合培养,服务企业212家,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175件,申报专利201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