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天线把方向,下接地气重实操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育“匠心”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5-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5月22日,2021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即将启幕。浙江职业教育一直秉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全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国内领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即日起,本报推出“聚焦‘双高’建设”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 刘丹丹

“学校引入了企业的技术标准来建设课程的考核标准,每年对人才培养方案都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贺星岳说。他身后的工业机器人正在学生操作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焊接工作。

近日,在央视《新闻联播》关于“新征程开局‘十四五’ 职业教育提质增效 加快培养大国工匠”的报道中,浙江机电职院作为“双高计划”A档学校之一亮相。

不仅如此,在2020年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中,浙江机电职院考核总分排名第一。近年来,学校在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对接浙江智造产业升级等方面,探索出一条“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新路子。

打破“天花板”,为学生下“血本”

“大一进来没多久,我就见到了智能机器人,老师还让我上手操作了,做了一个3D打印的小零件,可有成就感了!”大三学生孙垒直言,第一次与智能机器人的“亲密接触”打开了他对工业机器人兴趣的闸门。今年他进入企业实习,工作内容与工业机器人有关。“那些设备我在学校都见过,用过,带教老师还表扬我操作规范呢!”孙垒闪烁着明亮的眼睛,骄傲地说。

走在浙江机电职院,记者发现常规的教室并不多,学生们都在实训室里上课。“为破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我们对标行业‘头部’企业,在各个专业都引入最先进的设备,供学生学习和实践。”党委副书记周增逵认为“理实一体”不是模拟企业场景,而是要“真刀真枪”地做。

为此,浙江机电职院不断增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努力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高水平实训基地。近4年来,学校共投入实训基地建设资金28070万元,其中省重点校资金投入13841万元,企业捐赠设备值约2970万元,新建、扩建实训室141个,较好地满足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产业技术研究和产学研社会服务的需要。

买进来,就要用起来。“我们的目标是对接高端大型企业,引领中小型企业。”教务处副处长姜洋认为,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不仅能用于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还能服务企业,反哺行业需求。

目前,学校实训设备使用率已达到90%,围绕智能制造、3D打印技术等,与华为、西门子、杭州地铁等企业合作,构建了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智慧交通等七大产教融合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的企业培训项目逾100个,年培训达19128人次,社会服务创收突破1亿元。

为更好回应社会上关于职业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呼声,浙江机电职院牢牢守住课堂这一育人主阵地,推行“三教改革”,实施“三课堂联动”,以“基础课程共享、专业方向分流、职业技能可选”为思路,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群共享课程+专业核心课程+X个职业技能课程”课程体系。

此外,浙江机电职院还深耕专业群内涵建设,打造了一批服务地方经济、对接区域重点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据2018年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和2020年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调查,用人单位对浙江机电职院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水平、合作与协调能力等评价得分分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和第二。

虚拟不虚,仿真很真

“数字孪生技术是指通过数字模型实现与生产现场设备的1∶1几何形状和信号对应,借助生产孪生模型,预测生产节拍,监控生产过程。”教师祝洲杰正在跟学生们解释“数字孪生”这个新名词,“数字孪生技术实践基地”是学校与西门子合作,累计投入1500万元建成的。在这里,教师将行业内最先进的技术概念和设备带到学生面前。

为对接浙江智造产业升级,在浙江机电职院,虚实结合、传统与数字融合的教学手法基本覆盖所有专业。比如,学校增材制造学院就将传统的焊接技术专业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相结合,重点培养智能焊接领域的“机器人+焊接”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通过虚拟仿真的教学手段,彻底解决了一些机器人焊接实训教学项目高耗材、高危险性的问题。

在实训基地,记者看到一块焊有“浙江机电”4个字的牌子,据介绍,这块牌子是由工业机器人焊接而成,而从编程到操作全过程都是由学生完成的。“这4个字看着简单,但从设计到成品,学生要花几周甚至上月的时间,要坐得住,静下心,沉得住气才行。”学校增材制造学院副院长程文锋说。

“小到按钮,大到控制系统,在这里学生们可以接触到杭州地铁的全部软件和硬件。”学校智慧交通学院副院长王循明神采飞扬地介绍着。走在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地铁博物馆”,基地建设面积近1万平方米,学院遵照“单一岗位—交叉岗位—智能运维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三阶递进”模式培养人才。“我们与杭州地铁、杭港地铁等企业合作的高端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就能上岗。”王循明认为,这得益于学院课程体系对接行业前沿技术标准,学生用全真设备,实打实地操作。

高端技术人才既要“接天线”又要“接地气”,扎实的顶岗实习正是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的跳板。浙江机电职院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首岗胜任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形成了“区块集中,企业定点”的顶岗实习模式,制订基于“工学交替”校企双元育人的专业顶岗实习方案,构建起“315”多层次合作企业网络,同时在全省首创基于“互联网+”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平台。

文化浸润,工科生也可以很优雅

“上课的内容很丰富,有意思,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尤其是社交礼仪、形体,我不仅真正感受到了绅士该有的样子,更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说起在雅士学院参加的各项活动,学生叶康仍兴奋不已。

走进南岸艺术中心,迎面看到的是书画、茶艺、插花等,很难想象在一所工科见长的学校,竟然有这样一处“风雅之地”。

“在学习茶道的过程中,我发现茶道精神跟机械专业的工匠精神有相通的地方,都需要专注和钻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林涨攀正在收拾茶具,从刚开始对茶道只是好奇到如今的着迷,林涨攀认为工科生也可以成为“谦谦君子”。

“感谢这几年在学校受到的‘精工文化’熏陶,让我学会了专注做好一件事情。”毕业生樊文天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2018年,他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全国100名获奖选手中,他是唯一一名高职生。

志不强者,智不达。走在浙江机电职院的校园,随处都散发着文化气息,一步一景,一草一木都独具匠心。随着“精工文化”育人模式的推进,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他们不仅有精湛的技术技能,还有优雅的谈吐、礼仪。

“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技术与人文融通,素质和技能并重’的育人理念,培养‘明德知礼、敦品励行、精技善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浙江机电职院党委书记汤兆武如是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