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指引学生前行的灯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黄沚青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5-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通讯员 柴灵静

日前,2021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动员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我省教育系统共有1个集体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5名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其中,便有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黄沚青。

金课担书梦 润物细无声

上过黄沚青课的学生,一定会记住这位气质如兰的老师。1987年出生的她,眉目清雅,常常未言先笑,吐字如珠似玉。

面对古代汉语这门许多学生“谈之色变”的课程,黄沚青用自己的方式娓娓解读,圈粉无数。李太白的明月,苏东坡的赤壁,诗经里的萱草,梵语中的罗汉……学生们总说,她的课堂如同一个百宝箱,藏着大家不曾见过的奇珍。“有些科目只是初学时门槛高,但越学就越有趣味,我要做的就是陪着学生跨过这道槛,走进这扇门。”三尺讲台上,她带领学生领略着汉语的无穷魅力。

“再讲一遍”,这是学生们印象中黄沚青在课堂上的高频词。“我看到有几个同学在听这个知识点时皱眉了,我们再讲一遍。”“刚刚我有没有讲清楚?没有的话我们再讲一遍。”……为了让内敛胆小的学生也敢于提问,她在课后利用共享文档匿名收集着学生的疑难点。班里有88个学生,有时一次课程会提出近百个问题,她要花费两三天才能全部解答。“不仅要备自己懂的、不懂的内容,更要备学生最需要的内容。”针对主讲的古代汉语等课程,黄沚青撰写了近20万字的教学设计,精心打磨每一个教学环节,反复锤炼每一句教学语言,就是希望能给学生们更完美的答案。

“我是一个引路人,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为孩子们打开更广阔的人生道路。”7年来积累的点滴能量,使她逐渐从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新人成长为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同行眼中的好榜样。

引路存师心 授渔写师魂

“永远不要忘了你也曾是个学生,你也曾懵懂过。”回想2014年第一次成为班主任,黄沚青对自己最大的要求就是真诚地理解学生。班上有学生想转专业,黄沚青就私下约他们出来,用自己的故事指明方向;有学生想申请保研,黄沚青就帮着分析各专业的利弊……对学生而言,她是如师如母如友的存在,大家给她的明信片已经填满了一个大盒子,每一张都藏着她用真心换来的真情。

“老师,我考研成功了!谢谢你的帮助。”“黄老师,我最近很迷茫,可以和您聊聊吗?”……如今,即便已经不做班主任了,黄沚青依然每天帮大家排忧解难。这些学生,有的她只教过一学期,有的只是几面之缘,但大家都十分信任这位“知心姐姐”。今年刚刚考取了浙江大学研究生的应佳窈说:“如果没有黄老师,可能我的发展轨迹就会大不相同。”考研前3个月,应佳窈发现目标院校的考纲中增加了3门学科的考试内容,她开始犹豫:要不选择一所更容易的院校?“不要怀疑自己,我相信你的能力,时间宝贵,用犹豫的时间去学习吧!”在黄沚青的鼓励下,她坚定了前进方向,最终成功上岸。

“所谓教师,大抵就是把自己世界中的日月星辰,汇聚成一盏指引学生前行的灯。黄老师的灯光点亮了我们,我们也必将继续照亮孩子们的路。”2015级学生陈宁曾在朋友圈如是说。

守文化根脉 解万古长空

在科研方面,黄沚青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守护文化经脉。因为出身于福建漳州,蕴含乡情的闽南方言一直拨动着她的心弦,于是她选择研究明清闽南方言,整理校录了大量方言文献,对其中有特点的字词进行了重点研究,使得明清闽南方言在历经沧桑岁月后重现历史风貌。

参与张涌泉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敦煌残卷缀合总集”项目;打造“汉语词汇与文化”“敦煌文学艺术”两项浙江省一流课程;参与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古籍鉴别与修复虚拟仿真实验”;参与创建国内首个民间文书博物馆——中国契约文书博物馆,带领学生共同搜集保护珍贵民间文书5万余件……

这些项目里,处处留下了黄沚青为文化传承作出的不懈努力,见证了她的潜心钻研和对语言与文化赤诚的热爱。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她还编写《国学读本》服务基础教育,一次次走进中小学课堂以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传承弘扬语言文化之美,推广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路走来,黄沚青十分感激收到的每一份关心和帮助,“在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学院里的领导、老师、学生都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和全力的保障。各位老师倾囊相授,促使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田晨晨、叶梦瑶、蒋茗对本文亦有贡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