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技师学院:依托产教融合,传承本土非遗
火烙画葫芦、棕编、洋湖陶艺是诸暨的优秀传统工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前些年,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发展一度步履维艰。“村里的年轻人不感兴趣,我日夜担心它失传。”年逾70的棕编技艺传承人寿新灿为此忧心忡忡。
不过,2017年,因为一所职校的努力,这些非遗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越“活”越好。
这所职校就是诸暨技师学院。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产业振兴一直是个难题,文化部门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一直很用心,但是见效甚微,诸暨技师学院是如何破解的?
纳入教育体系,让非遗后继有人
棕编曾经是诸暨同山镇唐仁村村民赖以生存的技能。那是改革开放初期,该村家家户户自制棕绷床出售。后来,因出现席梦思,农村流行的棕绷床渐渐淡出家庭,唐仁村的棕匠们也纷纷改行。寿新灿是少数几个还保留老手艺的棕编艺人。他18岁开始学棕编,20多岁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棕匠。人家改行,他因为实在喜欢一直坚守,就把原来用以制床的手艺改为做棕编工艺品。他的作品曾获第四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中国民间绝艺大赛优胜奖。他本人在2006年被授予“诸暨市艺术家”称号,2007年被授予“绍兴市首批艺术家”称号。
可就是这样的“技术咖”也救不了棕编技艺的没落。打破这一僵局的是诸暨技师学院的一个决策。2017年,诸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诸暨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诸暨技师学院结合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率先在校内开出了传统手工技艺课。
校长王铁江认为:“非遗要传下来,关键一点就是要有传人。靠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教学模式来培养,传一个是一个,效应很小。我们要传承,首先就是改变这种低效模式,将非遗人才培养融入现代职业教育,通过课堂的集聚效应,来最大效能地传播技能,扩充人才。”
学校第一个引进的是绍兴市级非遗项目——火烙画葫芦。传承人王继达现年76岁,从事种植、火烙画葫芦30余年,进校前他的绝活已经找不到接手的徒弟。学校给他设立了一个大师工作室,在校内展示推介他的作品,并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报名,一下子就有48名学生报名参加。选修课由大师和学校教师同堂授课,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即产品。火烙画葫芦项目开课不到一年,教师蒋鸣东成了非遗火烙画葫芦第五代传人。
现在,诸暨技师学院有上百名学生学会了火烙画葫芦技术。学生邱晨斐的作品在绍兴市首届中职工美专业优秀作品赛中获一等奖,王一仰的作品获诸暨市新生代传统手工技艺大赛铜奖。这让王继达非常开心,他说:“原来我担心火烙画技术要在我这里断了,现在好了,后继有人,人才济济。”
与火烙画葫芦一样,诸暨技师学院又引入棕编、洋湖陶艺等非遗项目进校,以建立大师工作室、开设课程等方式来传承,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提升生命力,让非遗满足现代审美
非遗传承人有了,但另一个问题还需解决:在当代,非遗为何没落了、生命力不强了?
诸暨技师学院的领导班子为此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些非遗技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产品老化,跟不上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王铁江说:“有的东西只适合放在博物馆、文化馆观赏,缺乏实用性,自然也就没有生命力。”
非遗要有生命力,创新是最好的保护与传承。为此,诸暨技师学院利用已有的师资力量,在坚守传统工艺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开展了传统项目的创新,打造出的新产品受到了市民、游客的喜爱。
诸暨本土的洋湖陶艺传承人杨长国是看到了火烙画葫芦、棕编进校产生的巨大效应后,于2019年2月主动找诸暨技师学院对接的。很快,杨长国和该校的美术教师黄雨松“对上眼”,他们一起组建了陶艺兴趣小组,取名为“陶花岛”。此后,他们除了授课,就是商议陶艺创新技术,现已研制成功王冕陶印、陶式菜肴等“好米陶”系列作品,并复活了一些绍兴传统土陶器,如鲁迅笔下的“狗气杀”“筷滞笼”“盐钵头”“腐乳坛”等器皿。
学校还集合非遗人才培养需求进行了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目前有《火烙画葫芦》《王冕陶印》两本非遗校本教材。此中,大师、教师、传承人、学生都是课程建设的主体,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教育教学活动和保护传承活动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以此把原来的“死”课程变为“活”课程,不断地融合创新。
“现在,只要省市有文化展览,我们一定在邀请之列。”蒋鸣东说,这次在省技校博览会上该校的葫芦作品就大放异彩,吸引了兄弟学校的教师前来观摩。
校地深度融合,让非遗产业化发展
寿新灿现在除了每周三到学校授课4节,其他时间就在唐仁村的棕编文化传承中心忙碌。这个中心是3年前同山镇为推动乡村游,弘扬棕编非遗开设的,地点就在村宗祠隔壁的大书房。
“今年,这里已经接待研学的学生和外来游客上千人,他们主要来了解、体验同山的棕编文化。”来的人每人支付20元的学费。走时,可带走自制的小棕刷,对自制作品不满意的,寿新灿就赠送诸暨技师学院学生编的作品。因为来体验的人越来越多,最近,镇里还将刚修整好的村宗祠交给寿新灿,作为带教场所。
寿新灿说:“非常感谢诸暨技师学院,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棕编无人问津,在学校的帮助下,我对作品进行了新的构思定位,使得它们更贴合现代人的需求。产品门类拓展了,档次提高了,销量也有大幅度提升。”
早在“非遗进校”前,诸暨技师学院就成立了王冕艺苑,参与者为校内喜欢艺术的教师。“非遗进校”后,学校以这支队伍为重点培养对象,请非遗大师进行“传帮带”,然后又通过他们去帮着非遗传承人研究市场,对接诸暨文化、旅游等部门,珍珠、制酒、制茶等行业,看看有什么结合文章可以做。通过这样的对接,火烙画葫芦现推出了可用于饮茶、饮酒的葫芦工艺器皿。洋湖陶艺与诸暨地方特色小镇酒乡同山合作制作了同山烧酒坛,与珍珠之乡山下湖合作了珍珠陶印。
为转化教育成果,诸暨技师学院王冕艺苑于2018年创立了“育才1号工美创业园”,鼓励师生通过微店、网店销售自己制作的非遗作品,有序推进非遗传承。因价廉物美、设计新颖,这些火烙画葫芦、棕编制品、陶艺印章等产品供不应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