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猪”言论的背后:我们理应教给学生什么?
□朱建人
近日,一段被疯传的衡水中学张同学立志当“土猪”的视频,引来人们的争论不休,甚至已经有些“上纲上线”的意味了。
究竟应该怎么去看待张同学这样一名17岁少年的学习观与人生观?这个“土猪理想”是基于什么样的逻辑生发出来的?细想起来,其实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学生为什么要读书?学校教育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很需要整个教育界的同仁都静下心来做一番思辨。因为无论是当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鸡娃”现象,还是张同学演讲中带来的“土猪”问题,都直接与之相关。不厘清这些问题,并努力去加以解决,我国的教育可能会一直被越来越严重的“内卷”所困扰!
在江南一带的语境中,“读书”就相当于上学接受教育。回想自己的“读书”之路,无外乎年少之时是大人认为“应该读书”,步入青年自己觉得“需要读书”,踏上社会后又被生活逼着“必须读书”。概括起来,我们的前半程是为“生长”而背起书包,后半程是为“生计”而拿起书本。那时根本没有“鸡娃”,也无法“躺平”,更没有农村孩子会想着做一头去拱城里白菜的“土猪”。只是自然而然地在读书中长大。
因此,当我们为“生长”而读书的时候是无忧无虑的,当我们为“生计”而读书的时候是勤奋艰辛的。但是,我们从不会因读书而焦虑痛苦!因为,在我们眼里,生活的道路可以有许多条,读书只是为了选择一条自己最想尝试,并且可能走好的路。读书的过程,只是被社会发展拉动的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能够让自己看到更宽广的世界,理解更复杂的事物,眺望更深远的未来,从而使自己有更强的立身之本,同时具备更强的服务社会的本领,而从来不曾想过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去与他人一决高下,“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以证明自己是这个社会的赢家。
在张同学演讲的背后,我看到的是当下许许多多被我们视之为“名校”教育的影子。
我还联想到了那位让1804名女孩通过高考走出大山的“感动中国”的张校长,和同在“感动中国”舞台的为了让山村里的汉子娶到愿意留在村里的女孩,而带领乡亲们前赴后继,历时7年铺就8公里长的“绝壁天路”的村支书毛相林,若让他们一起来做一次对话访谈,他们各自又会说一些什么?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1921年所写的《中学教育实验之必要》一文中便谈到:“要想审查现今中学的成绩,必须先将我们希望于中学教育的分析出来,然后方有立论的标准。我觉得中学生毕业之后,若不升学,应有下列之要素:一、应付社会环境所必需之人格。二、制裁天然环境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生利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四、消闲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陶行知是从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立足未来社会的意义所在来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换言之,一名学生是否达到了“中学毕业”的水平,也完全可以用这四条标准来做一个自测:我的人格健全与否?我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是否满足生存的需要?我能否具有创造财富、自食其力的本领?我闲暇生活的自我掌控能力具备了没有?这些标准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并未过时,甚或能够让我们返璞归真,更加清晰地去理解“读书”的意义和学校教育的价值所在!这与传统科举文化中鼓吹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两种境界。惜乎当下的许多教育者依然迷恋于腐朽的科举文化,将“成功学”演绎到了极致,而忘却了今天教育之于学生、之于社会所应当承担的基本责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