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拜师学艺要注意什么?
□张祖庆
教书是门技术活,拜师是必不可少的。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如果遇到一位热心的明师,且愿意倾囊相授,那是一种幸运。
但是,并不是所有青年教师,都懂得如何拜师学艺的。明明良师在侧,却因不够诚恳或不知怎么学,良师成摆设,业务进步慢。
那么,青年教师在拜师学艺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先搞清楚自己的职业阶段,有针对性地学。
青年教师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刚入职的是青年教师,35岁以内的也是青年教师。但是,两者无论是在工作经验上,还是在业务水平上,都不可同日而语。
职业阶段不同,学习重点也不同。
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一定要稳扎稳打,从最基础的学起,切不可好高骛远。还没有站稳讲台,就想着要成为卓越的教师,这是不可能的。
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要从建立教育教学常规开始,要从训练自己的必备技能开始。而向身边有经验有智慧的教师学习,则是非常好的途径。一般来说,学校都会给青年教师结对,这非常重要。能否快速成长,就看跟师父学得怎么样。
徒弟要看着师父怎么备课,怎么改作业,怎么讲评作业,怎么带班,怎么搞定“熊孩子”,怎么和家长打交道……
比方说,微信群很有可能成为“定时炸弹”,有的家长冷不丁吐槽会引发轩然大波。
有经验的教师就很有办法。如著名班主任田冰冰(现在是校长)在开学之初的家长会上约法三章:早上7:00以前、晚上10:00以后不能发言;广告、拉票、敏感话题坚决不能发;不利于班级团结的话坚决不能说;个性化的要求可以跟教师私聊。
这样一来,班级微信群被管理得井井有条。
当然,这个师父首先要有水平,新手教师依样画葫芦,照着做即可。
但是,如果师父水平很一般,就不一定全照着做。
如果已经教了七八年书,自己也成了学校里的骨干教师了,那么,你就不能再简单地学技术了,而是要学习师父的风格、经验,甚至绝招,更重要的是处事方式。
问问师父最近在读什么书,了解他在关注什么样的公众号、订阅哪些教学杂志,以及班里有什么新举措、教学有哪些新改革。
如果师父在专业领域卓有建树,可以把他的经验移植到自己的班级里,把他的文章打印出来细细品读,甚至可以学着师父做做课程。
第二,要主动、再主动,咬定青山不放松。
想起了31年前,我被分配到温岭龙门岛的情景。当初的龙门岛是温岭条件最艰苦的海岛。那时,我教四年级,老教师江再法先生教学很有特色。于是,我就经常端个板凳坐进去。开始的时候江老师有些抵触:“没什么好听的,不要来听。”
可我就是死皮赖脸坐在边上,我说:“江老师您不管怎样上,肯定上得很好,我就在边上听着,向您学习。”听完课我就走,并没有马上向江老师反馈学习心得。
我故意让自己的教学进度慢于江老师的班,干吗?我去找相关的杂志,找到这一课的三四个案例,再对比江老师的案例,找出江老师的课堂设计妙在何处。
上了一遍之后,我再去向江老师汇报。
“江老师,这堂课我从您这儿学到了好几点。我自己也想了一些招,您看行不行?”
我把自己的教学设计给江老师看。江老师看了之后,直夸我爱动脑筋。后来,他上课准备得更充分,因为他知道我经常要溜进来听课。
就这样,我听到了江老师一节又一节的好课。
一位老教师跟我说:“现在有些年轻教师啊,真是看不懂。学校安排了我跟他结对,他说,‘师父您工作很忙,我也很忙,咱们结对就简单一点。您不要来听我的课,我也不好意思打扰您。咱们到学期结束的时候,我对着您的备课本,抄几节课的听课记录就可以了’。你想呀,年轻人主动这样跟我说,我愿意教他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啊。”
师父永远无法叫醒装睡的徒弟。
第三,拜师学艺的过程中,待人接物非常重要。
切不可因为师父年纪大了,在新技术方面跟不上,就看不起他。作为徒弟,要谦虚低调,师父的教学经验是你所欠缺的,你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地学,主动帮师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你就会进步得非常快。
拜师学艺中,有一些小细节很重要。
比如,你给客人倒一杯茶,师父在边上,要不要顺手也给师父倒一杯?那肯定要啊,这些细节都会给你加分,会让师父觉得这个年轻人谦虚、爱学、靠谱。他就会掏心掏肺地帮你。
比如,你为了上公开课,让师父帮你看教案,这时,你想到了学校里可能还有谁比较厉害。是背着师父,去找另一位教师,还是当面跟师父商量?
我想,大部分名师是有胸怀的,但如果你在专业发展上的事不跟师父商量,下一次,也许师父就不太尽心了。
更进一步,也许你会遇见一个比师父更适合你的高人。你很仰慕高人,高人也愿意收你为徒。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我相信,大部分师父都是通情达理的。你进步了,照样是他的徒弟啊。你应该很真诚地向原来的师父提出来,希望自己“转益多师”“博采众长”。
不管你有几个师父,都要尊重。不要让人觉得你很功利,这对你的成长很不利。
第四,学师父,但不要太像师父。
拜师学艺,不是为了克隆师父,更不是成为“师父第二”。拜师学艺的终极目的,是发现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然而,在教学界,我看到“太多人过于迷恋师父,却丢失了自己”的例子。不少潜质不错的教师,因为过于认同师父的教学风格,从理论到方法到技术,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地学,甚至连语气、手势,都学得非常像。
这就没必要了。我相信,没有一个师父愿意看到自己的徒弟太像自己。
学师父的教育理念、课程视野、思维方式、待人接物、处事态度,而不要成为师父的影子。这才是正确的拜师之道。
而且,徒弟跟着师父越久,受师父影响越深,很多时候看问题有失公允,觉得师父说的一定对,师父的教法是最好的。
尊重师父,敬畏师父,但也要客观地看待师父。盲目崇拜,盲目继承,发现不了师父的“软肋”或“气门”。这样学艺,是很危险的。
因此,拜师越到最后,越要有“反骨”——不是背着师父做坏事,起义或另立山头,而是要努力跳出师父的固有风格,努力去超越,要成为和师父有所不同的人。
如此,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否则,你永远在师父这棵大树下,不会长成另一棵大树。师父是不是大树,也难说,你却把师父当整片天。
师父也需要继续提升,师徒要能“教学相长”。
以上,是一位既当过徒弟,又当过师父的教龄31年的老教师的“好为人师”之语。不一定适合你,但绝对真诚。因为,我就是这样过来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