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校“调频”,共振共育
□金华星
让家校“调频”,共振共育
教师和家长有着不同的专业和教育背景,立足点和着眼点不同,期待和需求有别,方法和手段各异。在家校协同育人上,这两者需要优势互补,错位发力,不施重复之功,不求类同之效。
相互放手其实是一种合作。学校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家长只需顾及自己的孩子,因此学校考虑的往往是共性要求,而家庭更能照顾到孩子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共性发展是学校的职责,满足孩子的个性发展是家庭的优势。家校之间的很多矛盾,往往在于双方不知不觉地突破各自的“有限”界限,对对方寄予了超越其“职责”、偏离其“优势”的期待。比如教师要求家长批改孩子回家作业并签字,就有随意拔高自己的共性要求之嫌,挤占了家长在孩子培养上的个性诉求和时空安排。比如家长指责教师作业布置得太少,提出了过多过高的个性化培养要求,显然是无视和超越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确保基本要求、落实减负措施的职责坚守,是以个性要求凌驾共性规范的不妥之举。
家校都应该着眼各自的资源优势,不必处处纠缠和捆绑对方,实施“分离式”合作,为各自腾出相应的发展时空,形成一种新的协调机制和默契。
“各行其道”也是一种合作。家校双方不妨重新分工,各有侧重的着力,甚至为对方“做些让步、腾些空间”。比如孩子爱好游泳,也有游泳的天赋,家长又注重这方面的投入,学校完全可以在个别时期组织学生进行游泳训练。在适度的范围内,让孩子在家校各自的轨道上尽情汲取营养,不占道、求互补,实施“不重复式的合作”,各行其道,殊途同归,是更高层次的合作。
错位发展更是一种合作。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小学阶段家庭教育主要就是基于陪伴的影响;学校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基于集体生活和集体活动的锻炼熏陶,以及系统课程的专业教育。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更要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为人处世的价值熏陶。建立在亲情陪伴基础上的这种教育和影响,学校和教师无法替代。小学阶段,家长需要在德育养成上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将更多关于智育的操心交给更专业的学校和教师去做。同样在德育领域,学校应侧重活动、课程、文化和环境育人,家庭则应侧重习惯、价值观的良好养成。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学校会做得更专业;在劳动实践教育上,家庭或许存在更多的自然机会和随机场景。不抢道,勤担当,实施“错位式”合作,或许更能收到异曲同工之效。
经常有这样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上“用力过猛”,事无巨细,苛求至极。一旦孩子出现不如意的状况,哪怕是忘了带作业本等一些偶然、细微的表现,也会惴惴不安、耿耿于怀,甚至对教师的言行也会过分解读:听到稍有利的一面就沾沾自喜,碰到稍不利的一面就闷闷不乐。这样的家长,学校和教师要帮助他们从谨小慎微中走出来,从过度紧张中走出来,引导其学会等待、善于遥控、难得糊涂。
也有一些家长只有想教好孩子的强烈愿望,却不知道如何着手,缺少方法。这时候,学校要晓之以“理”,用专业的身份和底气,帮助其做专业的分析和判断;要持之以“则”,不迁就迎合家长,以职业的良知和良心、足够的交流,坚守专业性、全局性和规范性,即时即地引领家长;要授之以“方”,家长不是不支持不配合,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正确和合适的方法途径,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和帮助。
当学校的共性教育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的时候,学校就需要往“因材施教”方向适度调整;当家长对孩子过度重视、过高要求而导致教育发生偏差的时候,家庭教育就需要往“常态发展”方向及时调适。学校和家庭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需要这样经常“调频”,才能达到和谐共振。
(作者系绍兴市柯灵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