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之后,教师应该做什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7-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许大成

每位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上过不少公开课,并且都会在课前精心准备。然而,教师们在公开课之后的态度和表现却有很大差距。一些教师课上完了,就松了口气“躺平”了,之后参加评课活动常常心不在焉——礼貌式的点头、敷衍式的记录、程式化的表态,这种态度往往会导致教师陷入“低水平重复”“无发展增长”的状态。另一些教师则恰好相反,他们十分重视公开课的课后功夫,把同行之间不同意见的碰撞过程,视为梳理、反思及改进的契机。正是这份开放的接纳心态,让他们不断走出专业成长的“舒适区”,走向充满挑战的“学习区”,找到成长的动力、路径和方向。

课堂教学是一项实践,也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存在,加之同行的教学理念、教学经历和文化背景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同行评课的差异性,而这也是教师反思改进的鲜活资源。在对话同行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专注倾听,悦纳同行的评课意见,如实记录评课的说法,防止武断的取舍;其次要进行分析比对,如同行对这节公开课的看法与自己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有何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最后要虚心借鉴,梳理同行有哪些值得自身学习的地方等。当我们抱着“同行是专家”的心态时,就能够把工作现场转化为学习现场,使自己浸润并成长在真诚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的教研文化中。

除了同行评课,专家说课同样有助于化解教师教学实践中的疑难困惑,为课堂改进提供富有启发价值的指导和参考。当然,这并非是照搬和套用,而是一个问题导向、主动建构的过程。把握专家说课的实质,不是从专家讲座寻找现成答案,而是教师带着对实际问题的求解心态,结合自己的课堂寻求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进而形成教学自觉。

公开课的“打磨”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智慧,教师要勤于捕捉,善于迁移,使之成为今后课堂改进的依据。在开课评课结束后,我们不妨主动向自己提问:我的课为何这样设计?我的课上得怎么样?为什么会产生落差?怎样听取同行的评课?如果下次再上,我会怎么做?……这种基于问题、行于实践、成于反思的行动研究,能够打通课堂教学中“自己与同行”“自己与专家”之间的阻隔,建立起“观察与思考”“理念与行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内在关联。梳理起来就是,从勾勒理想课堂到课堂实践,再到反思课堂,最终实现重建课堂。当教师以专业化视角对课堂进行省察,不仅能极大地优化自身的教学行为,而且能为自身专业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教师成长不在于他上过多少课,而在于他用心上过多少课。”教育专家朱永新曾经这样说过。事实上,这句话道出了教师的成长三昧——对话、倾听和省察,这也是教师如何用心上课的具体诠释。而一节节公开课,不仅是教师学习研究的教育现场,而且是专业成长的关键性事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