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南开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成立!
2月18日,南开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在八里台校区省身楼多功能厅举行,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办。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立文,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副校长、中共天津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永立,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梁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付洪主持会议。
南开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 是经南开大学批准设立的、隶属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非实体专业学术研究机构。建立研究院,是南开大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建好建强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的重要举措。
王立文在致辞中指出,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首要政治任务。南开大学成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并召开专题理论研讨会,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希望研究院注重学科内涵式发展,打造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南开品牌;注重研教一体化推进,充分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根本作用;注重成果创造转化,更好地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期望研究院早日建成具有南开特色、国内一流的学术研究重镇、党史教育基地、新型高端智库,为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南开智慧与力量。
王永立在致辞中指出,成立南开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意义重大、正当其时,这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的有力举措,也是推进党史党建研究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和平台。南开大学是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重镇,具有悠久的办学传统、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厚重的科研积淀和卓越的社会声誉,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建设发展、学术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市委党校将与南开大学继续保持密切联系、深化合作交流,携手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新进展,为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贡献更多新智慧、新力量。
梁琪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学者齐聚南开表示欢迎,他指出南开大学集中全校相关学科的优势力量,成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嘱托、常态化长效化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和扎实行动。研究院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集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智库咨询为一体,旨在建设成为以党史党建研究为特色的国内一流教学研究中心、学术交流平台和新型高端智库。南开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各位领导、专家、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恳请大家为研究院的发展建设给予更多的有益建议,提供更多支持。
开幕式后,举行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凤义教授及南开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纪亚光教授分别主持主题报告环节和主题发言环节。与会专家碰撞思想火花,分享真知灼见,研讨气氛热烈。
在上午的主题报告环节中,中国史学会会长、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李捷教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杨明伟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齐鹏飞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教授,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肖贵清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仝华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教授,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南开大学党委原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景泉教授,分别围绕主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点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 的历史逻辑和发展方向 守正创新,推动中共党史党建学科高质量发展 伟大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的二十大对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启示 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与实践路径 解决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大党独有难题 对南开党史党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进行发言。
李捷指出,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要理清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辩证关系,理清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继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的建设,应多学科融合发展,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国际比较,从而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走深走实。
杨明伟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它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连在一起的。应当全面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这有助于更好地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齐鹏飞指出,应当提高建优建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政治站位,明确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方向;应当加快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走出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应当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的人才体系建设。
王炳林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伟大建党精神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使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由被动变为主动。伟大建党精神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的红线,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
肖贵清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必要性。他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收官阶段。只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步一个脚印,一定能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仝华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与加强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密切相关,是加强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其中应有之义,也是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其中应有之义。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沿革、现实样态与发展蓝图是党的二十大报告赋予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启示的重要方面。
丁俊萍谈到,伟大建党精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风貌,凝练出丰富多样的革命精神,不断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百年来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精神原动力。
颜晓峰指出,中国共产党历史长、规模大、执政久,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有艰巨性。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克服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解决的问题。
刘景泉谈到,我们应当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准确把握党史党建研究的核心和基本遵循;应当处理好高校党史党建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把握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应当发挥学科优势,探索党史党建学科的体系化建设;应当认清南开大学党史党建学科的定位,明确建设目标和特色。
在下午的主题发言环节中,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宪明教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教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文成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刚教授,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沈成飞教授,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长徐中教授,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任吉东教授,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朝阳教授,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齐霁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江沛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徐行教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健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共同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阐释贡献学术智慧。大家一致认为,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据了解,早在1983年,南开大学就开始建设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招收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 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 博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成为我国首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 党的建设 二级学科的高校。2019年,在中共天津市委的支持下,成立并共建 南开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为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学科建设搭建了新平台。
历经40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南开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科逐步确立了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 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研究 党内法规研究 等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质硬、研究能力强、梯队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党史党建师资队伍,产出了一系列党史党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党史党建专业人才,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持续、广泛的影响。
此次成立的 南开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 坚持 政治指导、学术引领、以史为鉴、资政育人 的理念,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集聚校内外专家学者和科研力量,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立足于高起点、高水平开展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智库建设,走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国内一流、南开特色的中共党史党建发展的新路,着力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国内一流教学研究中心、学术交流平台和新型高端智库,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来自兄弟高校专家学者、南开大学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有关学院师生代表共同参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