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纪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05-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目前,河西区辖区普通中小学校共4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47837人。近年来,河西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是抓实教育公平的基础,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践行“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充分发挥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区域共享机制,着力提升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完善区域校际联合发展机制

2006年,河西区在全市率先成立“小学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将全区30所小学按照区域划分组建5个教育发展联合学区,发挥中心校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强化校际间的合作、交流与共享,使联合学区成为学校发展的共同体。

2008年,深化联合学区模式改革,将中心小学与学区内2所学校进行教育资源整合与重组,建立“总校统筹协调、分校相对独立、教育资源共享”管理模式,促进了3所学校的共同提高。

2009年,实施“名校带新校”策略,在河西区位置相对偏远、发展相对薄弱的东部地区建立师大二附小分校,让新建学校高起步、高水平发展,并辐射带动区域教育发展。

2014年,借助名校资源,成立上海道小学——梧桐学校、水晶小学——名都学校,河西区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发挥了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中学阶段,将小学联合学区经验向中学辐射,创新实施中学“一对一互助”机制,14所中学结成7对,一所优质完中校辐射带动一所普通完中校或公办初中。

今年,河西区将开展梅江配套梧桐中学与实验中学的合作办学工作,探索创新梧桐中学办学体制,利用市重点校的教育教学和师资等资源,实现高平台、高起步快速发展,促进区域优质资源总量的扩大。

落实校长教师交流和培养机制

多年来,河西区实施教师柔性流动机制,出台教师流动实施方案和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定向帮扶、双向互派、整体轮换等方式,实现学区内优秀教师资源的均衡与共享,全区教师流动比例逐年递增。同时,从优质校选派优秀干部到普通校任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河西区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坚持常抓不懈。一方面,坚持开展“爱、尊重、责任”主题师德建设活动,组建师德宣讲团,弘扬高尚师德师风。另一方面,制定实施《教师队伍提升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师德建设工程、全员教师提高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和名师发展工程“五大工程”,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强化信息化助推机制

河西区大力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学校录播教室的全覆盖,开展校际“互动课堂”,实现“同上一节课、共享一名师”。通过“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和微课大赛等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平台为所有学校和师生提供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与服务,实现各学科、各学段优质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形成自主选择课程、开设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协同备课和网络教学研究等教育教学信息化模式。

创新教育督导评估机制

区政府建立教育督导委员会,统筹规划全区教育督导工作,协调落实区相关部门的教育职责,促进各级各类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管理、落实依法办学为根本任务,将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定期督导与随机督导相结合,创新实施责任督学制,按照学段和学校地域分布划分责任区,配备责任督学,加强常态工作监督,增强教育督导评估实效。加强专职督学、责任督学和校级督学三支队伍,全面深化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定期向家长和社会反馈学校的办学质量,接受评价和监督。

特色校“引领”扩大优质资源

2011年,全区启动义务教育普优工程,旨在以资源均衡为基础,促进每一所学校积淀学校传统文化,放大潜在优势,突破薄弱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优质特色发展。工程实施中,强化课题引领、专家指导、示范带动,各校依据“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发展规律,努力走出内涵发展、特色强校之路。

此外,河西区还将科学规划区域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格局,做好中小学就近入学长远规划和资源配置。加大财政投入,统一标准,均衡配置,提升普通公办初中办学硬件水平,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让更多的孩子就近享受优质教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