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就业调查:企事业单位 岗位趋饱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1-04-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虽然八成大学生“村官”认为,农村较艰苦的环境有助于更理性地面对今后的职业规划;同时他们认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南开大学“村官”调研组却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对未来心存担忧,担心卸任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反映大学生村官对于未来的迷茫。”调研组组员、南大学生王卓说。

三年选聘962名“村官”

南开大学大学生“村官”调研组,在历时四个月的走访调查后,完成了这份《天津市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效果调查报告》。调查发放575份有效调查问卷,并选取了东丽区、西青区、静海县三个区县约135名“村官”和村“两委”干部进行了座谈,对数十名村民进行了入户访谈。本市自2008年选聘首批大学生“村官”以来,累计安排962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其中2008年选聘122名,2009年选聘440名,2010年选聘400名,他们分布在天津市12个涉农区县。本次被调查的“村官”就来自其中。

首批卸任后 八成事业编

调查中,虽然72.7%的“村官”认为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工作联系不密切,日常工作多为文秘性工作,无法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但81.91%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农村较为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助于使自己更加理性地面对今后的职业规划;98.61%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静海县,三名大学生‘村官’投身县办的林下食用菌培育基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提高了食用菌的质量、产量和销量。东丽区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村官’,成为村里的法律顾问,一些地方许多形式新颖的文体活动的策划也多由大学生‘村官’带头……”调研组发现,这些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年轻人,成了乡村里最为活跃的人。

据了解,首批卸任的“村官”就业安置尚可(81%进入行政事业单位,12%留村续聘),这不乏政策的示范效应。

仅1.2%曾有创业经历

然而,大部分“村官”对自己未来出路心存担忧,担心卸任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长期来看,公务员、选调生定向招考人数毕竟有限,企事业单位岗位也会日趋饱和,大学生“村官”需求将呈萎缩趋势;而期满后待分配的大学生“村官”人数逐年累加。供求矛盾使大学生“村官”就业安置压力增大。与此同时,仅有1.2%的被调查者有过创业经历,资金和政策激励缺乏是“村官”创业的最大障碍。

对于大学生“村官”政策,调研组也提出建议。如实行“广义村官”制,引导大学生“村官”开办农村培训机构,鼓励大学生“村官”组建专业经济协会开拓农村市场,鼓励大学生“村官”投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等。建立“村官”退出机制,帮助大学生在卸任“村官”之后能够实现稳定就业或创业的政策;或者制定创业优惠政策,鼓励“村官”农村创业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