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指出“宝贝不乖要用杖打”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指出:“孩子不仅可以打,也应该打,而且还得用杖打!”此话一出,让许多家长大吃一惊,他们不禁提出疑问,教育专家为何这样引导我们?
适度“体罚”对孩子有益
王涛博士的话并不是没有根据,现如今,很多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原先家长照顾多个孩子的精力现在完全投入到一个孩子身上,对其万般宠爱,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犯点儿错是正常的,就算犯错了也可以对他们睁一眼闭一眼,时间一长,孩子身上的毛病开始显现:骄纵蛮横、自私自利、稍有不顺心就对家长大吵大闹……家长万分苦恼却找不到原因,这样宽容孩子,可结果怎么会变成这样?其实,正是家长一味宽容的不正确教育方法害了孩子,孩子做得不对该打还得打,而这样才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错的,但是,体罚孩子要有个大前提——家长,你得“会”打。
家长,你“会”打孩子吗?
或许很少的家长会懂得,打孩子是一种需要讲究艺术和掌握要领的教育方法。王涛博士指出,家长应该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但这并不等于放弃约束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些会伤害到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
当孩子喜欢接近危险区域或是对一些带有危险性的物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时:比如摸电门、玩火、河边嬉戏、拿利器与人玩耍……这些行为,只靠单纯的说教不能让孩子了解到自己接近“不安全因素”这一后果的严重性,这时,必须靠“打”制止孩子。当孩子的某些行为有不道德行为的苗头时,比如:偷拿爸爸妈妈的钱买零食,或者偷拿幼儿园小朋友的玩具,或者以大欺小,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也必须靠“打”让孩子清醒顿悟。当孩子屡教不改,顽劣成性时,更要“打”,因为这不仅是为了能让孩子心智健康地成长,更是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与他人相处融洽,被社会所接纳。
王涛指出,打就要用“杖”打。那些充当“杖”的小棍小棒,其作用就像古时的戒尺一样,目的是让孩子深切领悟到惩戒工具的震慑力,另外对孩子来说也起到一种警示作用。
打孩子,家长需摆正心态
这种新的思维观念并不是默许家长可以断章取义,认为对孩子动辄打骂就是对孩子的疼爱。
不可否认,每当孩子犯错时,家长第一反应都是愤怒,可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控制好情绪,有些不理智的家长为了解心头的怒火,不由分说抬手就打,过了气头之后,又开始后悔,接着心疼,可下一次孩子再犯错时,后悔心疼又被完全抛到脑后,这个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就是家长在管教孩子时并没有让自己彻底地冷静下来,没有就事论事,只是单纯的感情发泄。
明智的做法则是在平日孩子没犯错时,家长就提前跟孩子“约法三章”,严肃地告诉孩子违反约定的后果是什么。这样,每当孩子违反时,家长便可以拿出“戒尺”,让孩子明白家长并不是在泄私愤,而是他违背了之前的约定,所以要接受惩罚。从而,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由“粗暴型”转变为“惩戒型”,这不仅能有效地减少孩子犯错误的次数,父母的威信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