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督学解读京剧进中小学生课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08-02-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闻链接: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在已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并确定了15首京剧经典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将15首京剧唱段安排在一至九年级。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业已启动。3月至7月将在北京、天津等10省(市)各选择20所中小学校开展试点工作,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

为了解决京剧进中小学课程的师资问题,教育部在文件中指出,各地要发挥京剧界专业人士的作用,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同时,鼓励广大音乐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培训提高,掌握京剧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教育部还将于3月组织开展试点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

对于京剧进中小学生课堂,社会争议很多,疑问也很多。很多人认为,京剧作为国粹,有必要让青少年传承,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如何寻找合适的传承方式,如何让孩子们喜欢京剧,是否有必要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列入课堂,教师如何教,师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都是目前大家关心的热门话题。日前,《教育聚焦》专刊的记者采访了国家督学、天津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刘长兴。相信他对京剧与教育联姻的解读,会给大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野来看待京剧进课堂这个新鲜事物。

解读之一:京剧进校园是个信号 是国家加强软实力培育的标志

首先,他肯定了教育部提出让京剧走进中小学生课堂的积极作用。他认为,从深层次看,这是一个信号,标志着国家在强化软实力的培育。“我们强调的‘软实力’,主要是立足于文化之上的。”京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和继承这样一门重要的传统文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现在,国家把京剧纳入中小学音乐课程之中,这是国家意志的重要表现,是站在自己的文化和软实力的高度上推进课程改革,这对传播京剧、传承传统文化都更加有利。

解读之二:越是现代化越要记住传统 交响乐和歌剧不能完全替代京剧

刘长兴认为,京剧进课堂,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对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随着中国越来越现代化,中华民族的软实力也在不断地提升。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软实力,有着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西方文化有其表现形式,如歌剧、交响乐和芭蕾舞等。这些都是在西方的土壤中生长、结下的果实,而京剧是生长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中,是中国文化结出的果实,我们不能因为现代化就全盘接受西方的软实力,忽视了本国的软实力,忽视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吸收和学习西方的东西,但不等于就要全盘照搬。因此,青少年有必要多学习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解读之三:抢救中华民族文化迫在眉睫 民族性的东西不能荒废 

日前,在天津市举行的一个书法论坛上,一位与会专家忧虑地指出: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本来是在中国起源、由中国人发明的,其他国家只是在学习,而前不久传出消息,韩国要将书法(他们称之为“书艺”)作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卫部申请专利。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抓紧时间抢救和继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京剧在内。的确,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音乐、美术、舞蹈这些艺术形式有所变化,成为中小学生容易接受的东西,但是我们民族性的东西不能荒废,我们应该让下一代来继承。只是,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更好地继承下来,这才是个重要的课题。

解读之四:为什么是京剧?京剧有很多地方戏无法替代的优势

很多网友质疑,我国有这么多戏曲种类,为何独将京剧选入?刘长兴认为,如果我们多了解一下京剧的历史和特点就不难理解。京剧不仅是各种知识的载体,是一门综合艺术课程,其本身还是南北文化大交融的产物。追溯京剧200多年的历史,我们发现,京剧的吐字发音带有湖广一带方言的痕迹,而京剧的用韵则用了中原地区的韵,道白既有北京地区普通话的道白,也有其他地方方言的道白。京剧融合了包括昆曲和秦腔在内的多种地方戏的腔调,萃取了南北东西的精华演变而成,在地域上有着广泛的传播性,我国东西南北都能接受。我们还发现,不仅是在北京,广东、上海、甘肃、黑龙江等地方的京剧团也都很火。京剧的这些特点和优势,是其他地方戏所不能替代的。

解读之五:京剧绝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对京剧的宣传普及不能少于动漫

很多人都担心,京剧的背景离现在孩子的生活比较远,他们不了解很多曲目具体的历史背景,是否还愿意学、是否有兴趣学、是否能够理解?刘长兴认为,现在有些孩子不了解京剧,没有喜欢上京剧,和我们对京剧的宣传力度不够很有关系。相反,我们对其他通俗文化如动漫等就宣传得比较多,既有很多相关读物,也有光盘。这并非说宣传那些东西不对,而只是说相比之下我们对京剧的普及和宣传不够。“我们相信,当对京剧有了一定量的普及和宣传之后,会发生某种质的变化。孩子们会喜爱的,京剧也绝对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实践证明,很多孩子也是很喜欢京剧的。”

解读之六:学习京剧就是学习一门综合艺术 符合当前课改新趋势

此次京剧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走进中小学生课堂,正是在整个教育界实行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刘长兴认为,我们应该看到,京剧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走进课堂,大大丰富了中小学生艺术课的内容,也符合当前新课改推进综合艺术课程的理念。新课改提倡,学生的学习应由单一学科向综合课程过渡。京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它的唱念做打本身就包含了音乐和体育课的内容,它的舞台、服装又属于美术课的内容。因此,孩子们可以通过学习这门综合课程,感受和体验艺术之美,然后自己去创造艺术之美。

解读之七:京剧里面有大学问 无形中能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在让他们体验,在现实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京剧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京剧涵盖的历史知识比较多,情节也比较丰富,本次所选用的京剧片段中的一些语言和形象,透露出热爱祖国、团结抗敌、孝敬父母、勤俭朴素、乐于助人等品质,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有所领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在无形中给了他们一种潜在的道德影响。

解读之八:京剧进课堂最难的是师资问题 可以用信息技术来弥补

很多人都担心,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师资来解决和落实京剧的教学。刘长兴认为,虽然京剧进课堂最大的难题在于师资不足,但仔细考虑后我们会发现,师资不足的问题仍然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我们可以通过对音乐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来提高师资水平。但弥补师资不足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当今发达的信息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丰富京剧课的教学,制作光盘和录像带让学生学习和模仿,教师也可以讲授相关知识,探讨教学等。

解读之九:别把京剧教死了 京剧课要走向课外、社团和社区

刘长兴认为,孩子们学习京剧,可以采取多种灵活的形式,尤其应该和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那些喜欢京剧的孩子,在课外把兴趣当成特长来发展。还可以采取校内外结合的办法,让学校与社区联动起来,充分动员和利用社区的资源。天津有着浓厚的京剧氛围和良好的传播基础,很多社区都有不少的资源可以利用。学校可以把社区里的京剧老师请进来,相信这些老师一定会很乐意教孩子们;还可以让孩子们学了京剧走出去,到社区去表演,给他们的兴趣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艺术不等于艺术教育

进课堂,不是进校园

教育部这一通知发布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日前,天津市教委体卫艺处的有关人士特别指出,我们需要区别两个概念,这次是京剧“进课堂”,而不是“进校园”,这意味着京剧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到了国家级课程里面,说明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天津市早有相关选用教材

市教委体卫艺处的有关人士指出,早在该项通知发布之前,天津市就早有一些传播京剧的重要途径。如新课改后,各个学校所选用的教材版本不一样,但是有些学校选用的教材本身就有京剧片段内容。市教委体卫艺处多年来组织开展的“学校文艺百场展演”,就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京剧节目和京剧苗子。还有一些学校早就有了京剧艺术团,如红桥区实验小学等;和平区西宁道小学京剧社团的小朋友们表演的节目,还在中国大戏院演出过。

天津市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

除了京剧之外,其他种类的传统文化艺术也在天津市得到了重视和有效的传播。从近日在天津市召开的书法论坛上传出消息,书法将成为天津市的省级课程。此外,天津市万全道小学多年来坚持对孩子们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开设了曲艺课程。该校校长王皓介绍说,作为一门校级课程,曲艺课上,孩子们在欣赏鼓曲的同时,一边开展古代诗文诵读。该校还编写了相关配套教材,并有专业的老师为学生授课。

艺术不等同于艺术教育

天津市教委体卫艺处的有关人士也表示,将京剧内容融入音乐课,会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学生们学习京剧比学习其他科目如数学的灵活性大一些,不用一定要全部精通,可以掌握一些京剧知识,了解一些名曲片段,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不一定成为京剧名家。我们绝不能将“艺术”和“艺术教育”混为一谈。

相关链接——入选的15首京剧教学曲目

一年级:《报灯名》;二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三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四年级:《接过红旗肩上扛》、《万紫千红分外娇》;五年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猛听得》;六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你待同志亲如一家》;七年级:《儿行千里母担忧》、《猛志在胸催解缆》;八年级:《趁夜晚》、《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九年级:《智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